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关注请点击图上方蓝色小字↑↑↑——"金融混业观察",参加VIP计划请看文尾。
如果愿为优质内容付费,请在文末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者长按二维码。
观察者言:资产证券化虽然被各方寄予厚望,且发展逐步提速,但仍面临产品、定价等各种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市场与投资局局长张宝荣就这些问题一一展开分析,点出市场发展的瓶颈所在。
财新记者 张宇哲/文
近日在财新举办的首届中国资产证券化领军者论坛上,国家开发银行市场与投资局局长张宝荣表示,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市场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问题,使得证券化难以真正地成为调整信贷结构、缓释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和努力。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有89单产品,总规模达到了3485亿元,本轮发行总量接近了此次试点前各阶段发行总和的4倍。
不过,自去年11月银监会和央行分别推出备案制、注册制新规,简化了发行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之后,今年 1月到4月,市场仅发行了18单总规模518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与去年同期的10单520亿元几乎持平,发行量和发行结构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市场发展瓶颈
张宝荣指出,市场供给和需求方都存在发展瓶颈。
在市场供给方面,第一是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偏高,抑制了发起机构的热情。目前一级市场定价多数是采用和参考同信用等级、同期限的信用债的发行加流动性的溢价的方式,尚未形成独立的收益率曲线。特别是前期短端的利率一度高举不下,对发行价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证券化产品受制于基础资产收益率的限制,因此在发行中供求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第二是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基础资产主要是以优质资产为主,而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优质信贷资产稀缺、新需求又不足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防控压力增大,银行对优质资产出表的动力减弱。
第三是资产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使得证券化难以真正地成为调整信贷结构、缓释信用风险的有效工具,难以提高发起人的积极性。张宝荣建议丰富基础资产类型,入池资产可包括优质平台类资产、不良资产等,以提高发起银行的积极性。
从市场需求方看,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风险偏好是多层次的投资群体,而不同的投资人特别是次级档投资人长期缺位,使得次级档证券化产品的销售几乎成为了发行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了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投资人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如果资产证券化产品都是国有银行之间的转移,意义不是很大;其实由于次级档产品的高收益,在国外大量的投资机构热衷于投次级档,但在中国,由于监管限制,次级档产品没有人买,我们在销售的时候发现很困难,而资产还要出表,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矛盾。”
她建议拓宽发行市场,培育多层次投资人,尽快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交易所发行的操作流程和业务规范,进一步拓宽投资人群体。
另外,投资人的资金成本上升,也挤压了配置需求。“由于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投资人综合成本在提高,资金配置不断向高收益率的产品转移,目前中国的证券化收益还难以匹配。”
市场机制建设
在市场机制方面,张宝荣表示,目前已形成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本法律框架,随着试点深入,支持证券化业务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体系还需要深化和完善。
“产品的流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引入做市的安排和做大市场规模等。目前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投资人积极性,也无法建立独立的收益率曲线”。
在市场建设方面,张宝荣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启动证券化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政策支持。“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结构性产品,涉及到交易、税收等多个环节,需要有法律层面的支持,目前全部是部门规章,这样产品难以系统化发展”。
同时,她强调强化风险控制和后续管理,加强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在简化事前审批的同时,强化事后监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国开行是国内最早从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实践的银行,2005年发行了国内首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自2005年至今国开行已累计发行15单总规模1322亿元的证券化产品,是目前国内发行资产证券化时间最早、发行笔数最多、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高、品种最丰富的银行。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处于停滞阶段,这个阶段国开行亦保留了证券化业务的团队。2012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国开行发行了首单国内最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单笔规模10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