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困:只能找一些被人吃剩的骨头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点击:

在“三桶油”集体低调的时候,另一支力量却异军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际油气(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油气规模超过22亿美元。一位民营上市企业老板指出,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海外并购的好时机。

  春夏之交,万物勃发。但石油行业却仍然被裹挟在深深的寒冬中。

  从去年6月至今年1月,国际油价大幅跳水60%,给全球石油行业带来重大冲击。今年5月以来,国际油价震荡回升,但仍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与去年6月创下的每桶107美元高点判若云泥。

  “一场石油行业的‘严冬’已经来临。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业的中海油已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CEO.NY、CNU.TSX)董事长、刚刚调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董事长的王宜林在中海油2014年年报中如此表述。

  不仅中国油企,全球石油公司都有了“过冬”的感觉。更何况,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国“三桶油”尽管体量庞大,但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自2008年那一轮国际油价暴跌之后,2009—2013年,中国“三桶油”海外并购金额合计超过1000亿美元,以至于有人把那5年称作石油行业的“中国并购时代”。巨额且快速的海外并购成效显著,中石油坐上了全球第四大油企的宝座,另外“两桶油”也都进入了前50强。

  并购同时为中国油企在海外获取“权益油”(指石油公司根据油田所占股份权益分成获取的原油,又称“份额油”,区别于原油市场买卖的“贸易油”)开辟了广阔前景。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权益油气产量估计超过1.3亿吨。

  不过,行业“严冬”中,也许是时候收拾、整理一下大手笔采购到篮子里的菜了。中国油企海外资产的经营管理、运行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如,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在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巡视后指出了该公司海外经营资源配置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油气项目收购程序不够规范,尽职调查不到位,有的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差距较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多年没有产出等问题。

  与上一轮收购潮相比,这次油价暴跌后,“三桶油”在国际并购市场上集体表现低调。《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了90%。业内分析认为,“三桶油”步伐放缓主要是对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考虑,“三桶油”从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海外资产的效益。

  在“三桶油”集体低调的时候,另一支力量却异军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际油气(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油气规模超过22亿美元。

  一位民营上市企业老板指出,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海外并购的好时机。

  海外“权益油”帮中国进入“千万桶俱乐部”

  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被称为“千万桶俱乐部”国家,三国每天的石油产量超过1000万桶。

  5月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排在世界第四位,本土石油产量每天只有400万桶,但如果算上我们在海外每年1.3亿吨(1亿吨相当于7亿~8亿桶) 左右的“权益油”,以及中国投资所撬动的产量,中国也可加入“千万桶俱乐部”。

  “没有中国过去这10年左右接近2000亿美元的投资,哪有这么多产量。”陈卫东表示,“千万桶俱乐部”成员对国际油气的供给和需求影响最大。其中,中国供需两旺,在目前全球石油市场呈现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投资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对外投资,增加全世界石油供应,而这一轮国际油价下降,和国际石油供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有关系。

  周大地说,“国际油价从每桶100多美元,跌到五六十美元,中国每年净进口3亿吨(约21亿桶),一年省1000多亿美元,一下子把我们过去的投资也就补回来了。”

  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估算,油价下跌10%,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在0.1%~0.2%之间。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企走出去,就是奔着获取“权益油”去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掌握资源,也希望在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同时,中国公司自己去开采的时候也可以控制成本,兼顾商业利益。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权益油”的作用还在于对冲风险——国际油价即便涨得很高,中国可以既是买家又是卖家。

  海外项目有得有失,正经历低油价的“阵痛”

  不过,随着国际油价暴跌,各大石油公司正经历一轮资产缩水、减支增效的“阵痛”。企业在高油价下并购的一些项目,就存在亏损的风险。中国公司的海外项目也难以幸免。尤其是,2009—2013年,在那一轮并购高潮中,唱主角的中国“三桶油”花费近1100亿美元,并购了大批海外项目。油价下跌使得中国油企海外资产的经营管理、运行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油企在海外的油气生产经营还是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油气区块后来被证实价值颇丰。

  以中石油苏丹项目为例,苏丹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是中石油海外发展的摇篮。从利润收益上看,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累计超过60 亿美元,大都能在很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保持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如在1/2/4 区和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出资7.5 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17%以上。

  时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周吉平曾表示:“在国际上,由于美国制裁苏丹,许多石油公司还在观望、等待的时候,中石油抓住机遇,投资苏丹……在别人还认为是风险的时候,果断地抓住风险后面隐藏的机遇,就会处于领先地位。”

  中石油另一个典型项目是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被认为是在哈国投资的成功起点。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童晓光2014年撰文称,1997年6月,中石油收购接管阿克纠宾公司。17年来,阿克纠宾公司油气当量从最初的319万吨,成为目前中石油第四个千万吨级的海外大油田,是中哈原油管道的主要油源。阿克纠宾花了中石油3.2亿美元,目前来说,是收益最大的项目。

  一位熟悉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人士指出,中石油的不少领导当年都曾具体参与过这些典型项目,苏丹项目最早就是周吉平牵头在做,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曾在苏丹项目、阿克纠宾项目工作。

  上述人士还告诉记者,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初,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都不占优势,对全球大的油气资源国的政治、法律、投资环境,包括跟政府打交道的经验,都一无所有。当时,大的资源富集区、比较容易开采的地区,已经被欧美石油巨头占得差不多了。“从一开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只能找一些相对被人家吃剩的骨头,去人家不太愿意去的地方。”上述人士表示,苏丹项目处于那样的政治环境,西方公司是不能去的。阿克纠宾项目也是西方公司看不上的。“但现在来看是我们捡到宝了。”

  毋庸讳言,中国油企走出去也买到了不少教训。比如,2014年4月,伊朗表示将取消与中石油签订的25亿美元油田开发协议,理由是中石油未能履行相关合同义务。上述人士透露,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伊朗合同模式比较严苛,导致企业无利可图。

  此外,还有加拿大油砂项目。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储备,加拿大油砂逐渐受到世界关注,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也先后进军这一领域。不过,加拿大油砂开采成本平均约为每桶60美元,当国际油价跌至60美元以下,就几乎已经没有开采价值。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石油价格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回到高峰,一些按照高峰时期价格购进的资产,这回就难了。”

  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今年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将较2014年大幅回落,WTI(编者注:西德州中级原油,为最具市场指标性的两种原油之一,另一种为布伦特原油)原油年均价在55~6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年均价在60~70美元/桶。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困:只能找一些被人吃剩的骨头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困:只能找一些被人吃剩的骨头

 

  “每一轮油价暴跌,都会跟着一轮并购潮。有些公司并购某种意义上说,像是收市时想到菜市场去捞便宜货的人,一大堆菜买回来,是便宜,但是过后看到有很多是不能用的,自己不能吃的。”陈卫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更关注的是下一步,我们买了那么多资产,如何重新整合,哪些合适的要留下来,不合适的要出手,接手的人会是谁。”

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困:只能找一些被人吃剩的骨头

  此轮油价下跌,“三桶油”并未“抄底”

  2011年,中石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把重点集中在中亚、中东、非洲、南美与亚太五个油气合作区上,到“十二五”末,海外油气作业当量将达到2亿吨,加上国内2亿吨作业当量,到2015年,中石油油气作业当量将达4亿吨。

  这个目标看来难以实现了。2014年,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不到1.3亿吨,距离2亿吨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同样就海外油气业务提出过宏伟目标的还有中石化。2012年,中石化集团召开了海外上游“十二五”规划暨5000万吨目标部署动员会,会上透露出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海外权益油产量要达到5000万吨。而该公司2013年权益油气产量为3871万吨,2014年估计为40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3年并购潮,“三桶油”花出去的近1100亿美元,其中仅中石化就占到501.97亿美元,是“三桶油”中并购金额最高的。

  一位接近“三桶油”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石化上游资产较少,有‘补齐’的需要。但是,花费巨资,从目前海外油气产量来看,并不理想。”

  与几年前的并购潮截然不同,这一轮油价下跌之后,“三桶油”并没有再行“抄底”。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相比2013年暴跌了90%。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侯明扬撰文分析,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大石油公司均强调发展质量优先于资产数量;二是此前数年的大规模扩张使各公司的财务状况趋于紧张;三是各公司都致力于吸纳整合其先前并购的海外资产,力争实现与其他资产的协同效应。

  高层希望规范、提升央企海外资产的运营,或许是更深层的原因。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在对中石化集团巡视后指出该公司海外一些油气项目收购程序不够规范,尽职调查不到位,有的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差距较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多年没有产出等问题。

  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问题,中石化集团表示,目前在全球 27 个国家拥有项目 51 个,对项目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制定了整改措施。其中包括:立行立改,提质增效,2015 年同比压缩投资规模 22.2%,压减低效无效产量 840 万桶;对受资源国政局动荡、政策变化或者合作方投资意愿较低等因素影响,经营困难的项目逐个进行解剖,“一项一策”制定运行策略。

  在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2015年工作会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亦提出要求,中石油需要看到国际能源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低油价导致海外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等新挑战,应持续优化海外资源配置和资产布局,不断提高海外业务抗风险能力。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则在2014年公司年报中指出,2015年,中海油将强化海外各区域资产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继续推动尼克森(2013年2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完成收购尼克森,这是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资产的深入整合,科学梳理海外业务管理体系,推动海外重点项目的进展,优化资源调配和项目管理。

  中海油还于今年2月发布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称,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800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预计实现的1083亿元资本支出下降了26%~35%。对2015年海外产量的规划也下调至33%,低于2014年已经实现的37.8%。

  上述接近“三桶油”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三桶油现在的领导层,大多经历过曾经的并购潮,他们学到了经验,并购不是走完流程就胜利了,更重要的还有后续的整合、持续经营的问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困:只能找一些被人吃剩的骨头

 

  海外资产整理或需5-10年

  今年2月,在中海油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发布会上,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被问及是否会关停或剥离北美地区高成本的非常规油气资产项目。李凡荣回应称,对资产组合进行优化,意味着“有进也有退”,中海油会进一步评估资产。“北美地区的非常规项目,中海油目前没有关停现有生产井的计划。”

  李凡荣认为,北美的很多非常规项目还处在开发的早期阶段,现在说是否亏损还为时过早。行业的规律是,非常规项目早期的开发,短期来看是不盈利的,需要资本投入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显现出非常规资源的特性。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当前到了海外油气资产需要整理的时候,但真正着手整理非易事。多年来,我们海外资产没有审计,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如何来评价经济效益,什么样的项目值得保留下来,需要一套体系来评估。而这套体系要形成并投入运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能要5~10年。

  对于央企来说,更困难的是剥离和退出。如果当时买得高,现在低价卖,就会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因此,不到感受到彻骨之痛,恐怕也很难剥离。”

  刘乾表示,“中国公司主动、体面地、有收益地退出某个油气项目,目前为止还很少,几乎没有。”

  央企“休息”,民企“接力”

  尽管央企暂时“休息”,但这一轮油气并购潮仍然如期而至。这回的主角是中国民营企业。2013年,中国民企在海外油气投资便达到了10亿美元,去年这一投资额度更是达到了22亿美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分析认为,“这一轮并购最积极的一定不是原来传统的石油公司,而会是非石油行业与金融企业的组合。石油公司经历过了朝阳时代,也经历了‘炎热的午后’,现在进入‘黄昏’了。他们知道,再想轻松获取高额回报已经不可能了。而那些原来在低回报行业苦苦挣扎的企业,突然发现了机会。”

  洲际油气就是转型者之一。2014年,洲际油气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95%股权,实现主营业务由房地产向油气行业的转型,并把股票名称由“正和股份”更改为现名。

  今年3月,洲际油气再度出手,购买哈萨克斯坦克山公司100%股份。洲际油气董事长姜亮表示,选择投资是从6个维度来考虑:第一是资源,第二是石油体系是否完善,第三是监管体系是否完善,第四是地面设施成熟程度,第五是两国政治是否友好,第六是税收是否优惠。

  同样在去年更名,进入油气行业的还有美都能源(从“美都股份”更为现名),此前的主业同样是房地产。2013年12月收购了美国WAL公司,进入油气行业。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应当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油气,因为他们是自负盈亏的,会更市场化。

  刘乾告诉记者,“民营公司投资油气目标很明确——并购金额在5亿~10亿美元,产量大概在50万~100万吨,处于中晚期的油田(已经投产、产油量逐年递减)。这样的油田人家愿意卖,价格也比较合适。”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一些油田的开采方式比较粗放,中国公司去了,可以精细化作业,提高采收率,同时再对周围边边角角进行勘探。

  民营公司走出去投资油气,也获得了官方的支持。2014 年 8 月 27 日,国家商务部以“商贸函(2014)635 号”文对广汇石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进行了批复,由此开启了原油进口权向民企开放的大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