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专家谈商事制度改革:办执照费用从723减至272元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本月迎来一周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一年来,受益最大的是注册资本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改革后,这类企业大量涌入市场,相比2013年同期增加61%。改革也使小微企业的注册时间缩短,其中近半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天内完成注册登记。改革前注册的小微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所需的平均费用为723元,改革后减至272元。参与此次调查的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李强介绍说,上述费用不仅是证照费用,还包括在申报证照过程中的其他支出,如“人情支出”等。

对话背景: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一周年

对话人物: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李强

对话缘起:商事制度改革与小微企业评估报告

报告把商事制度改革具体为7项措施

北青报:其实,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商事制度改革是什么?

李强:我们在报告里把这项改革具体为7项措施,如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部分前置审批后移,“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制度”,工商注册网上办理服务,启用电子营业执照,住所申报登记制度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大家不太熟悉第一个,“实缴”改“认缴”就是原来企业注册说有10万资本,就得把10万资本拿到政府部门过一遍,现在不需要了。年检变年报,以前是工商部门每年去检查,现在只要企业在网上更新信息就可以了。

我们可能觉得是很小的事,到了基层就是非常大的事。以前公司想要注册,要跑很多趟。你需要注册资金,不少人为了准备注册资金找中介公司,甚至造假。你需要首先办好各种许可证。所有这些手续都要跑各种政府部门。比如办住所证明,要到街道办事处去开,有时会相当麻烦,并不是所有部门的办公人员,都能秉公办事。

改革让注册企业想请人吃饭都找不到人

北青报:从调查来看,这项改革举措的效果怎么样?

李强:我的研究方向是政治学,对最近几十年来政府职能转化的改革有过研究。我个人总的印象,以及同我一起负责调研的几位经济学、管理学教授总的感受是,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代表的改革,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动真格、最彻底的一次简政放权的改革。

北青报:您用了两个“最”。

李强:从我们的研究判断,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总的倾向是在扩权,现在的倾向是在放权。

北青报:报告里说,改革从制度上促进了廉政建设,怎么理解?

李强:政府转变职能是从制度建设角度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官员腐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权力太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扭曲,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调查发现,改革确实改变了政府的形象。

 

北青报:比如哪些地方?

李强:像东莞,改革试点从2012年5月开始。在东莞,注册大厅变得跟银行大厅一样,注册企业是“5115”制度。注册排队拿号不超5分钟;排队叫号不超1小时;正常情况下,企业注册资金不需实缴,企业场所不需提供证明,1天内就可拿到营业执照;最长的情况下,5天内要让企业拿到执照。这种由一个政务大厅统一办理公司注册的情形在各地已普遍推行。

另外,东莞采取比较好的一条龙服务,建立商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并由一位副秘书长牵头,利用政务网络,把证照的相关部门联系起来。工商部门发完执照后,将执照信息输入政务系统,写明开业还需要哪几个证,相关部门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去审核是否合格能否发证。注册企业的个人不需要跑了,基本上,连一顿请人吃饭的机会都没有,见不到人了。

商事制度改革会带动政府机构改革

北青报:商事制度改革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李强:中央是把商事制度改革当作“先手棋”、“当头炮”,词用得很好。以它为抓手,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企业主体与市场的关系。像东莞那样改革比较彻底的地区,十几个部门管理经济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政商关系改变了,政府职能转变了。职能转变的下一步,会带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北青报:商事制度改革的其他作用呢?

李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东莞,改革前注册小微企业和个体户43万,改革至今已达63万。

配套改革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北青报:商事制度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吗?

李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配套改革,形成统一机制,统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落实改革,真正让企业享受改革红利。

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不仅要工商部门全面推进已出台的改革举措,也需要各种许可证的办理程序更为简捷透明。我们的调查显示,办齐各种证在改革前需要30天以上的比较多,改革后近半数认为需要20天到30天,时间还是较长。

如何从注册前的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的严格监管,是个大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工商部门正探索对市场主体实行“宽进严管”相结合的新思路,其中最具制度创新意义的是强化信用约束机制,构建以信息公示、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

信用约束机制的效果在一些较早实施的试点地区已显现。这些地区借助政府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布企业基本信息、审批许可资质信息、违法违规不良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内容,形成众多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机构监督的网络平台,在企业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制度对企业有很大威慑作用。譬如食品企业销售了不安全食品,现在的做法是政府给予处罚,但很少人知道企业的行为。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后,企业所有奖惩信息都会记录在信息平台,政府其他机构、银行乃至消费者都可查看,这对企业是很大的制约。调查中发现,相当比例的企业认为建立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能增强企业自律。

充分发挥信息监管平台的作用,也需要政府各部门统一协调。实施配套改革,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为,恐怕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由学术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很有必要

北青报:为什么会想要做商事制度改革的评估报告?

李强:去年3月全国开始商事制度改革,我们非常关注。如果能对此有一些调查评估,调查结果既可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为学术界研究小微企业积累数据和资料。所以,我们当时就跟国家工商总局写了报告,希望开展这方面调查,并希望他们能提供支持。

北青报:为什么要向国家工商总局寻求支持?

李强:做调查需要有一个抽样框,就是从哪些企业中选择调查的样本。没有工商总局支持,没有企业注册数据库,抽样框获得就会困难很多,也可能不够准确,影响调查质量。此外,还需要在各地与小微企业座谈,与工商管理部门座谈,这也需要地方配合。

北青报:工商总局反应如何?

李强:他们很乐意,他们也希望从第三方机构了解社会及企业对商事制度改革的评价,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状况。我们在调查中各地工商局给了不少支持。中国目前进行企业调查是很难的,很多企业主太忙,不愿接受访问。由于有政府部门支持,问卷应答率相对较高,使我们收集到一些宝贵的小微企业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使我们完成了对商事制度改革的评估报告,还可以将来开放给学术界。

北青报:最近第三方评估比以前多?

李强:以前有但很少,现在越来越重视。现在为什么可以做,一方面民众对政府政策的实施情况有了解意愿,学术机构、社会机构有热情去做,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有另外一个视角来了解政策的情况。

北青报:在报告结尾,提及希望政府探索将第三方评估常态化?

李强:我们希望政府不仅通过下级汇报来评估,或者一些自己的研究机构来评估,我们认为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来提供评估。有时候,我们的报告政府很不喜欢,但“不好意思”,负面只能负面,我们毕竟是学术机构,不能声音都跟政府一样。我们是做学问的,是学术中立的机构。本组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