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治理乞讨者应分情况对待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 未知    点击:

                  治理乞讨者应分情况对待

我要评论
                     2015年09月02日 08:38:42 来源: 新华网

  近日,北京地铁“乞讨地图”引发不少人关注。北京地铁环线因无需换乘,成了乞讨者的“风水宝地”,而国贸、雍和宫等地更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了乞丐们的“淘金之所”。

  从地铁实际查处情况显示,地铁乞讨者中一类是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弱人员,一类是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成年人,还有一类是假装残疾人员或健全人带残疾人在地铁内乞讨的人员。据报道,北京地铁乞讨者以甘肃和河南户籍的人为主,而利用暑假带孩子来乞讨的行为也有所增加。

  乞讨者的大量出现,引起大众普遍关注,折射出许许多多社会问题。而当乞讨成为一些人的“职业”时,则更叫人五味杂陈。

  追溯职业乞丐的起源,无非是社会道德滑坡的结果。真正的乞丐是因天灾人祸或不可抗拒原因进行乞讨,维持生存,而职业乞丐则通过装残疾、捏造悲惨身世装可怜骗取市民同情。这背后也免不了不少农村低收入群体选择进入城市,以乞讨作为谋生手段。

  职业乞讨者“涌进”城市,除了影响市容,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外,还易诱发犯罪,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治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悉,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流浪、乞讨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存方式,政府部门无权干涉,所以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城市管理问题,是“困扰了很久的世界性难题”。

  在治理乞讨问题上,西方国家施行管控、救助双结合。对危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法律则严厉处罚,比如:禁止以欺诈的方式行乞,禁止在银行、火车站等公共交通系统内以及公众场合行乞。欧美国家对行乞的主体资格一般都有相应规定。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已推行“行乞证”制度,即持证上岗。

  我国也有相关规定。许多城市对乞讨者行乞地点进行明确规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有“自愿、无偿、依法”三大原则。但是只靠政府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往往是治标不治本。除了乞讨者“告知不听、救助不去、劝阻无效、制止不服、屡教不改”的问题外,治乞难在“处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建议,我国“治乞”应分情况对待。首先绝对不允许儿童乞讨,其次,我国民众应该有权利意识,乞讨者想以怎样的方式生活那是他们的选择,只要不违法,我们就应该对他们持有包容的态度,但是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合要有所限制和管理。

  同样,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救助管理办法,来约束职业乞讨行为,并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人们自尊自爱的意识。

  我国“治乞”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应当结合中国实际,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寻求治理之道。(文/实习生 贾可纯) 




(责任编辑:admin)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