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生遭受性侵害的新闻频繁爆出。
8月11日,传媒大学女研究生周云露被男同学强奸未遂杀害;8月12日,郑州男子公交上猥亵四女孩,无乘客回应;6月28日,广州大学生苦追女生2年未果,毕业前在教室将其强奸……姑娘,性侵害离你有多远?
2009 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调查显示:在中国未婚青年中,有3.2%曾被迫被他人抚摸身体敏感部位。这其中有 87. 6%未曾寻求帮助,0. 2%曾被强迫性交,有 79. 6%未曾寻求帮助。
201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12亿女孩,至20岁时,约有1/10曾不同程度遭受过性侵害。全球35%的女性认为自己曾经历过性暴力或者身体暴力。被谋杀女性中,38%是被伴侣杀害。
在所有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中,性质更为恶劣的是女童遭受性侵害。数据显示,此类案件中,有2/3的施害者是熟人。其中,邻居以及长辈亲属排名相当靠前。
在年龄层次上,施害者年龄在14-16岁的占比为14.87%,19-40岁占比43.23%。
数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全国法院审结猥亵儿童犯罪案件共7145件。其中,2012年2017件,2013年2300件,2014年2828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来看看那些匿名网友描述的小时候被性侵害的经历。或许,你也曾经历过类似事情却不自知。
这样站出来诉说不幸经历的女生远不止以上这几条。事实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两性专栏作者、微博自媒体人@女王C-cup 认为,在2/3都是熟人作案情况下,“我们要谨防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冷漠、恐惧地看待外面的世界,也要警惕给家长过多权力去限制孩子,毕竟有相当比例的性侵犯发生在家庭内部。另一方面,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遭到侵害很久之后才渐渐明白过来,我会觉得应当尽早给儿童进行性教育,教他们如何认识性,认识不恰当的性接触。”
国际上对儿童性虐待的定义是:“成人或年纪较大的未成年人将儿童作为性发泄对象。其形式包括要求或逼迫儿童参与性活动(无论结果如何),将生殖器官以不恰当的方式暴露给儿童看,给他们看色情片,与儿童发生性关系,物理接触儿童的性器官,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观看儿童的性器官,使用儿童制作音像制品等”。
两性专栏作者、微博自媒体人@女王C-cup 今年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一个关于儿童性虐待的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收集到17522份有效问卷数据,并发表了《儿童性虐待调查的初步统计数据部分公布》,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七成的受害者从没有向其他人披露曾经历过的事实。
在女童遭受性侵害的调查中,留守女童被性侵的案件占94%。广东妇联发布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在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中,本地农村留守女童占其中94%。不久前,被媒体曝光的宁夏灵武市秀水梁村女童遭性侵案中,12名遭受侵害的女童中有11名留守儿童。
在缺乏父母监管,性知识与性教育落后的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成为更加棘手的问题。
8月11日,传媒大学女生周云露被强奸未遂后杀害的案件被警方证实,网络舆论表现出了愤怒、惋惜等多种情绪,各种女性如何自我保护的攻略在网上传播。
但随之,舆论的重心变成了对于这种论调的反感,很多网友表示:每当有女生遇害,总会有人教育女生要学会自我保护,但为什么没有人教育男生不要伤害别人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裴谕新接受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zqbcyol)采访时认为,“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在性舆论上体现得最为深刻”。
裴谕新认为,在女性遭受性侵害之后,有些人会认为她没有保护好自己,或者衣着上较为暴露诱发了犯罪。但根据犯罪心理学研究,男性对于女性的性侵犯并不只是因为其穿着暴露,而是因为他在面对比他弱小的女性实施犯罪时,能够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这种力量和主动权的确认所带来的快感,才是犯罪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杀害周云露的男生李斯达在被抓后表示“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当做发泄的一个点”的原因。
@女王C-Cup认为,单方面去强调女性自我保护的言论只要还是主流,女性就难以去表达自己遭受了性侵害这一事实,犯罪不被惩罚,就与鼓励无异。这样的言论不但不负责,而且实际上成为了强奸的帮凶。
在中国,性侵害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不断攀升的犯罪率是否可以归结为学校性教育的不到位与不作为呢?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接受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zqbcyol)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学校的性教育的确有待完善,全面的性教育很难被接受。
“但是单纯预防性侵犯的教育根本不是性教育,甚至是有害的性教育。它会增加对于性的羞耻感与污名感”,矫枉过正也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
方刚认为,单纯预防性侵犯的教育作用很小,“受性侵犯者不是不懂得对性侵犯说不,也不是不知道如何说不,而是她没有说不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表现为人格的健全,自信心、自我的建构。
方刚提倡一种“赋权型教育”,赋权即为增能。性教育不应该是仅仅上几节说“不”的课,其实人人都清楚应该对性侵犯说“不”,关键是要培养这种能把“不”说出来的能力。欧洲的性教育效果很好,关键在于他们的性侵犯教育只是性教育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他们更多强调的是“青少年的成长”,在培养孩子们形成更加健全、独立的人格。
方刚对于遭受过性侵害的姑娘说了四句话:第一,你没有任何过错;第二,你什么都没有损失;第三,你仍然是纯洁的;第四,犯错的是施暴者。
方刚与裴谕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zqbcyol)采访时均表示,性侵害的确是一件糟糕的事,但是社会与舆论不要过度夸大它的可怕与伤害。如果遭受到了性侵害,那么它与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是一样的,舆论不应强调它的特殊与可怕,带给受害者更多负罪感。
裴谕新认为,“女性尤其不要谈性色变,在遭受性侵害时要勇敢地说出来”。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侵害的实施者在一生中会重复作案至少13起,正是由于女性的忍气吞声,使施害者可以不断重复这种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经验。
同时,说出来还会减少受害者的孤独感与内疚感,她会发现,原来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人有这么多,这也会为社会做更多的措施完善提供借鉴。
姑娘,无论你是否遭受过性侵害,请做一个独立强大的自己,抛却对这种伤害行为的羞耻感和内疚感,并勇敢地对性侵犯说“不”!性侵犯事件的减少固然需要依赖社会、教育、家庭等诸多力量的并肩作战,但是身处其中的人每一次的理解、抗争与勇敢,才是性侵害减少的根本力量。
姑娘,面对性侵害,请勇敢地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