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遏阻安全事故关键在“科学预防”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8月15日再次作出重要指示。8月15日新华网)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举国悲恸,天地皆哀,上百人失踪、伤亡,这样惨重的安全事故给全国的公共安全治理敲响了警钟。
公共安全治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命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概念,对于处于城市化剧烈扩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公共安全都是不可回避的治理挑战。总体来说,公共安全的范畴较为宽泛,涉及卫生、食品、医疗、水资源、土壤等与群众最直接接触的领域,更包括群众最直接工作、生活的空间安全,诸如建筑、道路、飞机、船舶等。诱发公共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仅从媒体曝光的公共安全事故案件来说,就涉及化学品泄露、石油管道破裂、爆炸引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涉及超车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涉及随意纵火、丢火引发的火灾事故等。
事实上,近来仅是媒体报道的公共安全事故已经多得让人麻木,我们可以伤心很多次,却不能为同样的错误伤心无数次,更何况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几乎公共安全事故都存在人为因素,完全是可预防可避免的。对于最近发生的天津爆炸事故,中央高度关注和重视,要求全力救灾,全面寻找调查事故原因,从严追究事故责任。习总书记更是强调,必须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其实,每一例安全事故的发生背后都存在着必然的因素。一是公共安全日常监管不严密不科学,甚至是荒废的、形同虚设的,人为的大意,却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惨重的教训未必引发执政者对于日常安全监督体系的建设。二是,对于安全事故的日常化排查不全面、不到位、不仔细,一些地方事实上是敷衍了事、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深入全面彻底的排查可能存在的事故诱发因素。三是,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发生的苗头,如何及时预警,及时排出事故因素,及时转移人员、财产?四是,缺乏专业的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从此次天津爆炸报道的情况看来,许多救灾的消防员多是临时招聘来的,缺乏长期专业的系统的消防培训,一旦发生事故,采取的救灾措施与西方相比是何其原始而非人性化的。
阻遏安全事故关键是“科学预防”。防微才能杜渐,任何一起公共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都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多种多重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性。一是建立预防安全事故的科学体系,从严密安全排查机制,到建立专业化的科学预警系统,从建立严格的责任追求倒逼日常化安全排查落实。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安全事故给社会给群众造成的伤害不只是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更有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故而对于安全的资金物质投入毋须吝惜,投入重金配备先进的求援设备,进行更专业化的消防培训势在必行。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