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察】出售个人信息成行业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5-05-24      来源: 法制日报    点击:

刚买了新房,钥匙还没拿到,各种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而且,还能准确的报出你的门牌号。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遭遇过,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最近,武汉警方捣毁了一个特大信息贩卖团伙,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查获被倒卖的楼盘业主信息100多万条。

 

 

专职贩卖能搞到各种个人信息

 

 

  2014年12月,武汉警方接到群众报案称,有人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根据线索,警方迅速抓获了一名嫌疑人刘某。警方现场从他皮包里,搜出了纸质打印出来的小区个人信息2000多份,另有一U盘里面保存有不少电子档的公民个人信息。经核实,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警方判断,在此人背后,很可能就有一部分专门从事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人。

  根据刘某供述,警方顺藤摸瓜,又抓获多名嫌疑人,所有人的口供,都指向了两名专职倒卖信息的“上线”。这两人据称是武汉市信息倒卖行当比较活跃的人,“掌握业主信息量大, 信息量新,别人搞不到的他肯定有”。

  在掌握了充分的犯罪证据后,今年3月,针对两名主要嫌疑人的抓捕行动同时展开。在嫌疑人胡某家中,查货了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在内的数量惊人的业主信息。

  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中南路派出所民警周屹称,在嫌犯家中电脑的qq邮箱,发现收、发件箱均有1千多个邮件,都是买卖信息的往来留证。卧室床头柜、窗台还散落了大量纸质的、打印的业主个人信息,按不同小区装订成册,几乎每条个人信息都涵盖业主姓名、电话、身份证号、住址及房屋面积等隐私。

  “在建的、明年后年才交房的楼盘他都有,涵盖量比较广。”李屹表示,据初步统计,嫌疑人涉嫌被倒卖的业主信息达100多万条,两个主要嫌疑人掌握的个人信息量,可以涵盖武汉市80%以上的小区。

  目前,9名嫌疑人被刑拘,其中4人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买卖个人信息成行业潜规则

 

 

  经查,该犯罪团伙的大部分嫌疑人,都曾是装修公司的业务员,后来转行专做倒卖信息的生意。

  在嫌疑人胡某的银行卡明细上,从2011年至今短短4年时间,其用于作案的银行卡账目交易达上千笔,甚至一些收入还专门注明了“买卖信息费”的字样。这些违法所得一方面来自嫌疑人个人贩卖,另一方面来自嫌疑人分销给其他业务员后获取的分成、回扣等。

  据了解,嫌疑人胡某之前是从事装修的业务员,由于他比较勤劳,所以掌握了很多人脉,获取很多业主个人信息。2011年左右,他发现,别人找他卖信息赚的钱比跑业务赚的还多,于是辞掉工作,开始全职倒卖个人信息。4年的时间里,胡某获利约40多万元,不但解决了全部生活费用,还买了房子。

  胡某等人广泛从网上寻找中间人,获取各大楼盘的业主资料,然后打包卖给装修公司或材料商等获利。嫌疑人小区新旧程度和客户需求为标准来定价,新小区打包可以卖到500到1000元。如果是房屋中介,一条信息是5分钱。只需要动动鼠标、发发邮件,胡某等人就获得了数十万的非法收入。

  警方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数千家大大小小的装修公司,大多采用电话营销的方式来拓展业务,业务员往往需要掌握一些的楼盘信息,客户资料主要通过网上购买、同行置换、物业、售楼套取部等非法途径搜集。有嫌疑人交代,“上门找物业公司保安聊天,递根烟,或者是请他吃个饭,轻易的就可以把小区业主信息拍照。”暴露了一些物业和开发商在个人信息管理上的漏洞。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是犯罪

 

 

  实际上,非法出售或提供、以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都属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就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警方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很大,除了带来陌生的来电骚扰,还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对个人资金安全构成威胁。因为卖信息的人,并不会核实买方的真实身份,不排除信息流传到犯罪分子的手上去。很多电信诈骗就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骗子屡屡得手。

  对此,警方提醒,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一些买卖合同中加入保密条款:如在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时,可约定开发商不得泄露业主的个人信息。

  ②提供个人信息时,向对方索要回执:出现问题时,可以作为咨询和查找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证据。

  ③在提供个人信息时,最好能明确限定商家的使用范围。一旦意识到自己被侵权,应注意保留和收集一些相关的证据。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