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斑马线上,应有自律和他律

发布时间:2015-05-20      来源: 法律家园    点击:

本该是行人安全线的斑马线,却屡屡成为死亡线。数据显示,去年绍兴有214起交通事故发生于斑马线上,35人死于此,114人伤于此。斑马线前停车让行,本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了的,但现实却是,汽车让行的寥寥,行人乱穿马路的众多,各方都没把法放在眼里,法在斑马线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作为执法者的交警,虽也开展过一些行动,但效果尚不明显。如何让斑马线真正成为行人安全线?

斑马线并非简单的路标,它依法赋予保护意义,更基于公民的基础信赖,应具有法律堡垒的作用。换言之,当斑马线变成死亡线,碾压的不仅是公民,也包括法律的基本尊严。

 

  斑马线变死亡线,首要责任在于车主,在人行道前减速、让行本是法定责任,但被忽视在于车主对铁皮装甲及发动机轰鸣的自信,认为行人会因此畏缩、将路权让渡,从而保持驾车流畅感;也在于车主的侥幸心理,特别是在没有红绿灯、没有摄像头下的路口更将驾车任性发挥到极致。

  不可否认行人乱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挤占行车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行人再任性都不能成为车辆侵蚀绿色行道、侵犯斑马线上行人路权的理由。在生命权、健康权面前,行车作为强势方应做出更多的让步,即便这有时会显得似乎“委屈”。

 

  自律缺失时,我们需寻求于他律,这种他律不仅要从违规角度强化驾驶责任,也在于从时空上延缓、减少路权急剧冲突的可能:一者,在高发地段要树立更多警示标志、安装减速带或者限速标志及摄像头;二者,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在学生老人弱势群体出没地点要装有警示灯、红绿灯和摄像头。同样,不妨将斑马线前减速纳入路考,让驾车者一开始就树立起尊重行人的基本素养,即便是空旷路段、即便前方一路绿灯。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