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非法集资呈高额化网络化特点

发布时间:2015-05-16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资料图

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5月15日是第六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在当天举办宣传活动,展板上醒目的标语提醒着市民。

“在多发性经济犯罪中,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很广,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而且隐蔽性也很强。”石家庄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非法集资呈现出高额化、网络化的新特点,公众对于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假托网络信贷金额更高

“非法集资类案件初期往往以民间借贷的形式出现,公安机关早期无法介入,使得其从开始到案发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石家庄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石家庄市非法集资案件自2006年开始逐渐活跃,案件从滋生到案发,潜伏期平均为3至6年。2011年后,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紧缩,一些非法集资者的融资活动难以为继,导致此类案件在近一两年集中爆发。

近年来,非法集资这种大多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来延续资金链的经济犯罪又“傍上”了网络平台,呈现出高额化、网络化等新特点,此类案件吸储范围更广、涉及人数更多、集资金额更大。

相关民警介绍,网络非法集资案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先注册成立一家商务类公司,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贷网站,雇佣人员进行管理、网上公关等工作。之后,犯罪嫌疑人以新型P2P网络借贷、“电子商铺”投资委托经营等名义,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山东省2014年查办了一起利用互联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犯罪嫌疑人在网上发布虚假借贷信息,全国30个省市1000余人受骗,涉案金额达1亿余元,造成损失约3000万元。

石家庄市公安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法律对P2P网络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加之网贷没有金融从业资格,犯罪嫌疑人在吸收网民的资金后,用于私人放贷赚取利息差或用于私人经营,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编造虚假项目隐蔽性强

近年来,为了使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更具隐蔽性,一些犯罪嫌疑人盯上了“保障房建设”“粮食银行”“环保项目”等新政策、新名词,编造出众多虚假项目。

2013年5月,石家庄市民何某和蒋某经人介绍,与做生意的庄某和赵某相识。庄某声称,内蒙古某地一处金矿由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被政府责令股改,他们准备收购其部分股权,然后转让出去赚取差价。他们现在还差600万元资金,希望何某、蒋某予以支持,承诺事成之后返还二人1200万元。

何某与蒋某随后分别将400万元、200万元打入庄某指定的银行账户。直到庄某、赵某被警方抓获,何、蒋二人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去收购所谓的金矿,而是拿着巨额款项大肆挥霍。

办案民警表示,先注册成立公司,然后以国家现行的大政策为诱饵,虚构项目欺骗群众,让其相信他们的合法性,是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的惯用伎俩。

据介绍,已查办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有的以种植仙人掌、螺旋藻、芦荟、火龙果、冬虫夏草,养殖蚂蚁、黑豚鼠、梅花鹿、家禽再回收等名义,骗取公众资金;有的编造植树造林、集资建房等虚假项目,骗取公众“投资入股”;有的以商铺返租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公众存款。

“他们往往开豪车、住豪宅、穿名牌,甚至邀请地方官员和明星参与其项目宣传,营造出有影响力的假象,让受害者放松警惕,进而相信甚至佩服他们,从而达到非法集资的目的。”相关民警说。

融合传销社会危害更大

2014年4月,石家庄市民钱某的外甥李某以经营广告缺少周转资金为由,向其借款350余万元,并口头许以20%的利息。随后,钱某将钱汇到李某的银行卡上。结果半年后,李某突然失踪,钱某的本金和高额利息无处可寻。警方通过侦查,将李某抓获,发现其背后是一个非法集资团伙。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以高额利息诱惑,非法获取资金。”石家庄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传销和非法集资逐渐呈现出一种融合性的趋势,有很多传销是传销形式的非法集资,不法分子采取金字塔式发展下线的方式进行犯罪活动,非法集资是其隐形目的,这种方式对社会的危害也成倍增加。

办案民警表示,在有些传销组织内,参与人员在传销组织的精神洗脑或人身强制下,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有的连自己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不放过,造成亲情反目,导致人间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亲情正成为很多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采用的手段。在河北省几起涉及黄金产品的非法集资案中,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老年人,免费邀请老年人游玩、吃饭,还赠送礼品。赢得老人的信任后,再利用虚假宣传,许以高额的回报分红,诱骗老年人集资。

□本报见习记者周宵鹏

本报石家庄5月15日电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