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为何不能还法官以自由

发布时间:2015-07-18      来源: 取法中庸 法律博客    点击:

法律的世界里,法官除了受制于理性、良知以及派生的经验法则,无需受到更多束缚,不管目前还有多少人为反对自由心证而对印证规则大唱赞歌,这都应该是颠补不破的常识。
 

 

文 | 取法中庸

来源 | 取法中庸的法律博客

 

“法官在根据证据从事事实认定时,能够不受法律上的拘束而进行自由的判断”。毫无争议,自由心证乃全球司法证明标准之主流。从神示到法定,证明模式一路走来,人类发现,理性和良知是我们最可仰仗的不二法门。还原案件事实,自由心证可能是一种最不坏的方式。

 

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所采用的印证模式,因其居功至伟,我本无意冒犯。在公众疾呼杜绝冤错、法官水准良莠不齐,终身负责利剑高悬的当下,作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刑事司法证明传统,印证制度似乎还有一定的时代建设性。

 

印证制度虽然机械、刻板,甚至有些不通情理,但我国非直接言词的审理现状,仍让其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另外,近乎苛刻的适用要求,在使法律事实成为可检验的流水线产品的同时,也巧合地保护着法官个人不被肆意追责。

 

法官害怕被追责,特别是在追责以终身为限的今天。印证制度恰好是一个可以拿来搪塞思想懒惰、趋利避害、放纵犯罪的绝好借口。

 

在印证模式的禁锢下,法官们集体变得谨慎且犹豫。证据只要无法印证,为求安全,法官会默契地趋向出罪或者轻罚。如果哪个法官要依经验法则、常情常理来办案,其他法官会认为要么是疯了,要么还年轻。因为这些所谓的“理性”都无法被后到工序验证,采纳存在很大风险。

 

印证模式下,法官也许自认为是理性的,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理性的主宰,完全不像法律世界里的国王,却像极了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提线木偶。

 

而反观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的自由心证,似乎并不设定具体规则来指引法官如何判案。法律规定的,仅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的深处进行理性的探求,而认定事实唯一受到的约束就是“真诚地相信”。

 

有质疑论者会认为,那样断案,岂不会是冤错案件丛生,哀魂遍野?笔者必须说,自由心证并不是您所理解的任意断案,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真诚地相信”在给予法官尊重和信赖的同时,也是对法官的规制和制约。“真诚地相信”,拒绝法官根据似是而非的主观感受、天马行空的臆想来判定事实。自由心证体制中,需要达到内心确信的要求,只是对证据间的印证性,未强调到我们如此这般强人所难的程度。

 

自由心证在尊重法官理性的同时,还充分关照了“证据有限”的现实。证据本质上是事实走过后,残留的碎片。很多痕迹没有留存或者已经灭失,为还原事实形成了实质的壁垒。自由心证认为,与其追求客观不可能的现实,不如寻求主观理性的思考。

 

当然,自由心证的法官,思维也应该受到限制,但绝不是以机械的印证规则。法律的世界里,法官除了受制于理性、良知以及派生的经验法则,无需受到更多束缚,不管目前还有多少人为反对自由心证而对印证规则大唱赞歌,这都应该是颠补不破的常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