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南方周末:“民告官”也都立了,然后呢?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南方周末 共识网    点击:

“至少有个案子在这儿,行政机关就不能不理你了。慢慢的,政府的法律意识,法院的权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法院就能直接判了。”

2015年5月4日,是实施立案登记制的首个工作日,北京朝阳区法院,一位律师拉着行李箱,为其代理的某热力公司来起诉小区内的200多名业主追索供暖费立案。经过9个多小时,法官们才最终将208起案件登记完毕。 (北京法院网/图)

  当事人:法官,我来立个案可不可以?

  法官:可以啊!

  当事人:我没得工作挣不到钱,想找你们出个主意。

  法官: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当事人:我就是想告自己,立案了,你们就得开庭,总得给我个说法,帮我想出路噻。

  法官:……

  2015年5月1日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后,上述段子在法官圈中热传。

  这项始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改革让老百姓立案终于变得容易了,特别是常被挡在法院门外的“民告官”行政案件,一些地方增幅竟达十倍之巨。

  对一些案件原本就呈饱和状态的法院来说,这意味着空前的工作压力。难立的案子进来了,凭法院现有的资源能否审好?一些法官表示谨慎乐观。

  取消立案审查制

  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宣告了中国法院实施多年的立案审查制被取消。

  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是不是合适,诉讼请求是不是合理,证据提交得全不全,这些原本可以在进入诉讼程序后由法官们审查的问题,要先在立案庭审一道,都符合条件了才给立案,然后转交具体审案的法官。

  “其它国家都没这项制度,学界已经呼吁了好多年了。有时候材料不齐的,当事人要跑好多趟,这次补这个,下次补那个,跟医院似的,看一次病挂好几次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说。

  在这位民事诉讼法学者看来,法院通过立案审查提高诉讼门槛,和中国法院案件量的急速增长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一审民事案件受案量突破百万大关,1996年增长到300万件,还算比较平缓;1999年是个关键节点,突破500万大关,此后,立案标准就卡得严了些,基本处于缓慢下降趋势,稳定在每年400多万件。

  直到2007年后,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出台,加上诉讼费用降低,案件又有了迅猛增长。2012年已超过700万件。

  王亚新分析,最早的时候,法院是愿意收案子的。“那时候案子少,可以增加诉讼费,也是个政绩,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后来数量一上来,难以应对了,就开始卡。”

  立案尺度松紧上的掌握,和法律的变化基本没有关系——在各级法院普遍提高收案门槛的那些年间,无论是行政诉讼法还是民事诉讼法,在立案标准上都没有变得更加严格。

  特别是“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很多时候不立案也不给理由,不出驳回或不予受理的裁定。即便是在北京,2014年法院行政诉讼的立案率也只有30%。其他地方的一些基层法院,有的甚至几年没有行政案件。

  多名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怕的就是法院不收材料,也不出具法律文书——驳回了至少还可以上诉。

  例如2007年遭遇强拆的贵州农妇顾光英,曾针对政府拆迁的信息向法院申请信息公开,但从基层法院、州中院到省高院,始终没有受理。代理律师最后不得不到北京,就这样一起简单的案件,向最高法院提起一审诉讼。

  这次的立案登记改革即针对上述问题而展开。

  最高法院要求,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材料不符合形式的,要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7天内无法判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很多省份的高级法院都向下级法院派了督导组,监督当场立案的情况。一些法院开设了咨询窗口、拿号机等便民措施。

立案登记改革后部分地方立案情况 (李伯根/图)

  案子多了怎么消化

  如先前人们所料,全国各级法院的受案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5年5月,辽宁省全省受理案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3.85%。

  在山东济南,改革后的半个月内,行政案件立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多。可以想象,一些多年来都立不上的陈年老案应该占了相当比例。

  多位学者和法院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四中全会提出立案登记制前,大家都没想过会这么改,而且改得这么快。怎么应对突然增加的案件量?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学界是一直在提。但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反馈来看,没觉得会真动,也就没特别研究应对措施。结果中央一决定,很快就全面推开了。”王亚新说。

  增加的案件主要是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虽然增幅比例大,但整体基数较小,2014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一审行政案件只有15.1万件,不到民事案件的三十分之一。

  针对民事案件,王亚新认为,除了法院内部挖掘潜力,技术上的应对措施也有一些。

  例如物业、供暖等合同纠纷,常常是一个公司对几百上千的业主和消费者,可以合并审理。

  “原来尽量不让并案。因为这样就有了数据上的运作空间。分成几百个案子,结案率、调解率什么的就都上去了,也是个业绩。”王亚新说。

  这意味着,现有的审限制度可能也需要改革。对于复杂的群体诉讼等案件,应当给予更长的审限。

  小额诉讼程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也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估算,如果法官使用小额诉讼程序,预计可使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案件得到迅速的处理。

  在王亚新看来,需要对法院现有的一些考核指标进行改革。“过去有调解率的要求,法院为了要诉前调解的指标,踢皮球式地让你先走一遍多元纠纷程序,老百姓的体验并不好。以后就应该不看这些。真的繁简分流,把这些措施用起来。”

  据接受采访的法官们介绍,目前除了立案和加班多了些外,急剧增长的案件对法院产生了哪些影响,“大概要过一个审限周期后,才看得出来”。

  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法院,压力感来得更快更直接。

  本轮司法改革的一大重头戏,降低法官数量、提高法官权力、待遇和责任的员额制目前还没推开,已经让不少城市基层法院的年轻一线法官感到压力,甚至有了离职的打算,以至于北京市不少基层法院纷纷出台文件限制法官离职。

  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工作量增加最多的恰恰也是他们。法官们呼吁,希望尽快出台保障措施稳定军心。

  “两项改革的方向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出,对一线法官们的压力还是太大了。现在涨工资没怎么见着,责任越来越重。”上海某法院副庭长说。

  王亚新的担心也与之类似,“不能让法官们成为司法民工”。

  “民告官”还是老大难

  如果说民事案件立案门槛的卡紧主要因为案多人少,开门后可以通过法院内部挖掘工作潜力来应对;行政诉讼则涉及整个社会的权力生态,案子立上以后,法院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6月1日的《人民法院报》刊登了一篇《怎样正确理解立案登记制》的评论,认为行政诉讼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社会转型法律规定不明确等原因,也导致有的法院有时选择性立案,将一些棘手案件拒之门外。

  在一位上海基层法院副庭长看来,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很多案件其实超过了法院的解决能力。

  “虽然这轮司法改革的精神是要树立法院的权威,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但一些复杂的案件,涉及当地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政策,有很多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在里面,光强调法律权威,让年轻的法官就那么直接去判,是不现实的。法院也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他说。

  比较典型的,是近期一审宣判的安徽花炮企业整体关停案。2013年12月27日,安徽省政府发布45号通知,要求全省75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于2014年底前整体退出,并规定限期吊销和注销企业的相关证照。(详见南方周末2014年11月13日《政府一纸令下 安徽再无花炮厂?》)

  24家花炮企业后来联合起诉省政府,2015年4月,合肥市中级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为省政府证明45号通知合法性的主要证据不足,依法应予撤销。

  然而判决同时认为,45号通知决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有利于国家、社会,如撤销会给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不予撤销。法院虽然确认45号通知的行为违法,但只是要求安徽省政府于判决生效后60日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案件代理律师、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涂四益看来,法院的判决是自相矛盾的,“既然确认了文件违法,赔偿损失就是顺理成章的。法院只判决省政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缺乏可执行性。”

  涂四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案件当初立起来就很不容易。合肥中院经过三个月的沟通协调后才决定立案,目前,双方都已经提起上诉。

  这段时间,地方政府也在做企业的工作,希望他们撤诉。“地方上做企业的,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有三家企业一度想和政府签了协议。”涂四益说。

  即便难如人意,在全国行政案件胜诉率不足百分之十的背景下,判决省政府败诉的结果已经非常罕见。

  “过去你告省政府基本不立案,撤诉的也比较多。”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说。他曾专门研究过行政案件的撤诉问题,很担心现在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19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行政案件很少,平均一个庭一年不到10个案子,后来就抓立案数。数字上去后,发现判不出去。当时又没有调解,只好动员撤诉,最高的时候到了57.4%,后来最高法院说太高了,不能无条件地动员撤诉。那判不出去怎么办?下面就开始卡立案,立案数增长的势头基本就停滞了。”

  何海波认为,在整个司法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指望法院倒转乾坤。立案登记改革后,行政案件肯定会大幅增加。但最终的结果,驳回起诉、调解、撤诉的估计会占很大比例。

  “法院对案子做实质性判决的比例不会很高。”

  但在前述上海某法院副庭长看来,案子能立上仍是个积极的变化。“至少有个案子在这儿,行政机关就不能不理你了。现在虽然还是要靠沟通协调,但慢慢的,政府的法律意识,法院的权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