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思想】“我穿的不是法袍,是尊严”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爱思想网 法治境界    点击: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5年5月15日,转引自爱思想网。作者王坤,单位为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导读:法律早已在对与错之间做了取舍,可为与不可为也早已泾渭分明,执掌法槌的法官唯一的面向是:以仰望的姿态,怀着信徒的虔诚,在倾听中寻觅公平、正义的内核。

 

法律信仰与法官品格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这句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之口的至理名言,简洁且深刻。在伯尔曼看来,法律与宗教存在内在的天然勾连,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存的不同向度”,并在“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的共同属性中殊途同归——法律同样关注人们的终极价值和生活目的,通过创设引导人们实现平等、正义和自由的正当程序和法则,在普遍的约束力、持久的生命力中引发人们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提高人们对法律的认同,进而维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从法学院到法院,伯尔曼的呐喊愈来愈响亮,正如“西方人在政治生活中抛弃上帝以后, 又在法治理想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从宣誓开始,角色赋予法官使命,法官在法槌起落间探寻心灵皈依之所。三尺法台之上,法律是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赋予双方说话的自由,也给法官倾听的资格,但从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见仁见智,只有孰是孰非的评判和责任划分的后果承担。法律早已在对与错之间做了取舍,可为与不可为也早已泾渭分明,执掌法槌的法官唯一的面向是:以仰望的姿态,怀着信徒的虔诚,在倾听中寻觅公平、正义的内核。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能够进入人们的内心, 成为人的生命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与担当法律布施之人——法官自身的品格有关。培根认为,在考虑法律正义的同时应当有慈悲之心,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说的就是法官要有慈悲情怀,而“慈悲”一词,本身源于佛家。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宗教对法律的侵染由此可见一斑。

 

回归到法官的品格,与“慈悲”有关的“善”为首要选择。“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可谓是良善、仁慈之念在法官职业中的功能诠释。在众多当事人没有专业法律知识,缺乏法律实践经历的当下,法官的良善、宽容多一点,当事人的人文情怀感知或就可浓一些。法官不随意敲法槌、不乱制止当事人,让其充分表达,当事人心里便可多一份对法律的信任。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电话沟通中、面对面的调解中,耐心聆听当事人主张、语气舒缓平和的法官更能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尊重。法官应俯下身去,静下心来,将温情的目光投向“人和”,以法服人,以理达人、以情动人,时刻以良善、仁慈之念,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感受到法律的人文情怀,更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品格之二当为“廉”。作为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法官被认为是公正的象征。而公正以廉洁为保障,丧失廉洁的法官是缺乏定力的法官,其患上不廉“疾病”是必然的。定力不足的法官或许短期内可以独善其身,但“善始”却难“善终”。定力长存的法官才是廉洁的法官、公正的法官,才堪负公平正义维护之重任。治愈不廉“疾病”,法官首先应培养廉洁定力,念好“紧箍咒”,把好自律关,慎初、慎独、慎微、戒损友,远诱惑,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拿的不拿;法官还应恪守廉洁定力,时不时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旦定力动摇,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以自我约束坚守廉洁定力,以廉洁定力达公正的不偏不倚。

 

品格之三是为“智”。法律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流动的存在,在入乡随俗中融入社情民意。虽“法官绝对不可以改变法律织物的纺织材料,但他可以也应当把法律的褶皱抚平”,把法律的褶皱抚平,离不开自由心证与自由裁量权,故法官之智不在于对法条的精通,在于穿过法条对法理精义的探求。法官之智也不体现在案结数量的多寡,在于事了人和的妥当个案公正。法官之智,对法律信仰的培育也至关重要,燃灯者邹碧华说法官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让司法过程充满亲和力,这样有助于提高群众对司法的信心,并推动法律信仰的形成。

 

法律与宗教的对晤,在《法律与宗教》之外依然在继续。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充满哲理的感悟:只要你不懈地追求,每一个职业都很了不起。但任何职业都不能像法律那样,给予你如此开阔的眼界去感受人类灵魂内在的力量,去深刻体验生命的激流,它能够让你以从业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去分享生命的情感、奋斗、失望与凯旋。而法官不仅承载着民众对公正最后的期待,更担负着法治中国梦的实现,使命的神圣与艰难,道路的光明与漫长,要求法官不仅掌握精通的法律知识,娴熟的业务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文情怀,让民众感受到法官的良心,体会到司法的温情。

 

站在法官场域,法律与宗教的持续对晤或有别样的意义:从选择法律这一刻起,便选择了做法律的信徒与勇士,在聆听中探寻公平、正义的内核,用慈悲与良善、廉洁与公正、智慧与素养分享诉诸法律之人的情感、奋斗、失望和凯旋。

 

唯有此,才不负走上法官之路的初心;在新一轮司法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法官无疑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是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这就要求法官得如罗门·凯恩所言的那般,有“我穿的不是法袍,是尊严”的职业尊荣感。唯有此,才不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