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假如给我一个陪审团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蔡正华 法律博客    点击:

一个富二代涉嫌谋杀了抛弃自己的生父,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他“有罪”,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如果这时候把审判权交到你的手中,你会作出怎样的判决呢?电影《十二公民》为我们呈现的就是十二个中国公民的回答。

 

文|蔡正华律师

来源|蔡正华律师的法律博客

 

假如给我一个陪审团,是翟建大律师当年荣获首届东方大律师第一名发言时曾用的题目。而时至今日,这可能仍然是所有刑事辩护律师心中最美的梦。而一部电影,在这个周末难得的闲暇时光里,让我朦胧地感受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或者说至少让我本已对近些年司法之倒退麻木的心,再次燃起追梦的激情,这也是为何观影过程中好几次我的眼睛里都噙着泪水的原因。

 

《十二公民》以英美法系的陪审团议事为蓝本,主要描述了12位陪审员就一个富二代故意杀害自己生父的案子进行是否有罪的评议。是的,这是美国著名电影《十二怒汉》继俄国版本之后的又一次模仿版。显然,在司法机制与英美尚有十万八千里的中国,为什么要将陪审团的问题向观众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编剧费尽心机选择了法学院的一场英美法补考:这些陪审团的成员大部分是补考学生的家长,还有被拉来充数的保安、小卖部店主等。由此,我惦记着这编剧是忒明白中国司法的一人:陪审团这种理想化到极致的一种组织,在中国估计也只有在法学院会受到重视;而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真的会有耐心坐下来模拟一场陪审团议事过家家的社会人士,也只有那些心悸孩子补考不过毕不了业的家长们了。

 

这部在罗马已经拿了大奖的片子,个人认为是中国现在为止拍得最好的法律题材的电影。之所以要给予烂片辈出的国产片这么高评价,主要是因为这部片子对于法治的启蒙意义,不可谓不是一次拓荒。而且影片本身的精彩并不是建立在对法律、对制度、对人们展开表演的具体背景的夸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认识到法律、制度和人类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之后的精彩:导演如同原著一样,成功地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仅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以揭示人物社会背景。而场景的局限,丝毫没有影响观影者感官的享受,案情的跌宕起伏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得以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影片甚至将主人翁的“怒”刻画得比原版更为透彻。

 

有人在看完电影后会单纯地认为影片是在讨论陪审团制度的价值意义。然而个人却认为,这部片子所具有的意义,之所以可以和前一阵子韩国的《辩护人》相媲美,而且他能够在当下的中国得以通过层层严格的审核,并最终摆放到观众面前,靠的绝对不是对所谓陪审团制度的推崇。影片内涵的关键之处在于,它通过“怒”到极限的人物刻画,最终却可以通过说理论证,达成一个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以启示人们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法律正义的价值意义。

 

在这个媒体尚不发达的国度里,民众的知情权被强大的体制所裹挟,你所知道的必定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如此,所谓民意干扰司法的结论基本属于笑话。甚至可以说,当下中国的民众除了自己或者家人被刑事指控,否则根本没有途径去参与刑事司法、监督刑事司法。而极度的神秘主义和威权主义之下,无知所带来的不确定和不信任,所引发的是对司法体制、乃至整个体制的质疑。表面上体制以高压强迫民众服帖,但实质上民众却愈发地质疑体制,而体制也始终在质疑民众,君不见总是有人以中国人民的素质太低、不足以担当起民主法治社会公民角色的重任为由,将宪政梦想指向为别有用心。

 

《十二公民》却通过一部翻拍的电影告诉我们,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的制度照样可以在中国生存,即便艰难,但只要信息真的透明、而不是被选择性地释放,那么通过一定的程序设定,中国人同样可以坐到桌边仔细得讨论和分析个案。

 

是的,陪审团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陪审团的人们甚至常常因为法庭上的表演而上当受骗,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但是,它以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与自由受到公权力不当的威胁。陪审团制度同样相信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法律专家的存在,所以仍然有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存在,但它更愿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在案件事实方面的常识和判断,而这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陪审团的意义让我想起自己最近办理的一个案件。我想假如给我一个陪审团,虽然我并不一定能够让正义的光辉照耀法庭,但至少我们的检察官在面对三个一米八左右的青年人围殴一名一米六身高的熟睡者、后者被逼无奈用水果刀捅刺了殴打自己最甚、靠自己最近的行凶者的案件时,断然不敢说出被告人是用利刃杀害手无寸铁的弱者的话来指控被告构成故意犯罪;我想假如我们真的有一个陪审团,至少我们的检察官不敢视被告人案发时被殴打到满脸的鲜血和事后的鉴定意见为空气,在法庭上堂而皇之地声称被告人的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即便我们都知道,检察官们出庭还背负着维稳的任务,甚至发言之前还考量着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毕竟死者家属们齐刷刷地坐在旁听席上关注着检察官的言语。但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个陪审团,被告人始终的哭泣、辩护律师对案情的条分析缕和慷慨陈词,决然不会犹如竹篮打水。这或许也是为何影片最终揭示陪审团中起到关键作用的8号的社会身份是一名检察官的原因,毕竟在愈来愈多的司法掌权者们高超的法律技术不再单纯地为法律公正服务的当下,我们太需要唤醒更多法律人心底的良知了。

 

当然,我知道现实的陪审团还很遥远,甚至在我有生之年永不会出现。但是,在我心里却永远住有一个陪审团,他们当中有我的良知、我父母宽厚仁义的教导、我孩子天真无邪的亟盼、我师长朋友等法律人的坚守……他们审判着我作为一名律师是否真的合格!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