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何帆 | 人民为何信赖陪审团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基层法官    点击:

 

本文首发于《看历史》2011年9月,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何帆,司改办规划处处长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移植自英国。刑事审判中,通常由12个公民组成的陪审团确定被告是否有罪,至于如何量刑,则由法官决定。当然,从引进之初,这一制度就备受争议。反对者认为,12个非专业人士,未见得比一位职业法官高明。陪审团审案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更是得不偿失。可是,谁也无法否认,在司法未能完全独立的前提下,陪审团对于制衡政府,防止当权者滥用权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改变美国人这一观念的,正是1735年的“曾格案”。

 

1733年,德裔移民约翰·曾格受政商两界人士资助,创办了报纸《纽约周刊》。当时,纽约还是英国殖民地,新任总督威廉·考斯比贪婪无度、任人唯亲,既得罪了普通民众,也伤及本地权贵利益。《纽约周刊》对考斯比竭尽讥讽之能事,时而说他是“丧家之犬,厚颜无耻,溜须拍马”,时而说他“滥用公权,打压异己”。在这份报纸化名写文章攻击声名狼藉的总督,竟成为纽约贤达的流行风尚。

 

恼羞成怒的考斯比当然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只好迁怒于媒体。他下令没收市面上的《纽约周刊》,集中焚毁,可本地执法官拒绝执行,最后还是出动家仆,才仓促没收了一些报纸。接下来,考斯比又以诽谤为由,逮捕了曾格,法庭开出的保释金高达400英镑。这个时候,虽有富商愿解囊相救,支付保释金,但曾格认为这样更有利于陷总督于不义,所以选择了蹲黑牢。由于太太安娜每周都能探望曾格,经他面授机宜,报纸仍可正常出版,而且犀利如常,销售量暴增。

 

为控制审判结果,考斯比殚精竭虑,不仅自己选定主审法官,还指定亲信约翰·钱伯斯出任曾格的律师。两名纽约本地律师提出异议,不但被法官直接驳回,还受到吊销律师执照的威胁。本案虽为陪审团审判,但是,按照英国法律,陪审团在这类诽谤案件中,只负责判定《纽约周刊》是否刊登过批评总督的文章,相关内容是否构成诽谤,则由法官认定。从对阵形势看,曾格被定罪的可能性极大。

 

庭审伊始,钱伯斯还未开场陈述,一个不速之客突然打断了他的发言,并提出要为曾格辩护。这个人名叫安德鲁·汉密尔顿,费城人,在律师界久负盛名,威望很高(不过,他与日后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并没有血缘关系)。著名律师自告奋勇,法官也不便拒绝,钱伯斯更是如蒙恩赦,欣然让贤。

 

汉密尔顿知道本案的核心问题,在于《纽约周刊》的文章是否构成诽谤。他当然也很清楚,若严格按照法律,这一问题的决定者,应当是法官。但为了能让曾格脱罪,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汉密尔顿跃过报纸是否刊登过批评性文章的问题,直接问陪审团,如果这些报道都是真实的,还能算诽谤吗?法官这下怒了,说判断报道是否属于诽谤,是自己的法定权力。汉密尔顿则振振有词地回应:您当然有权这么做,但是,此案既然关系到大家的基本自由,陪审团有权作出判断。

 

接下来,汉密尔顿转向陪审团,发出这样一番呼吁:“摆在法庭和你们陪审团各位先生面前的,不是微不足道的私人利益,你们正在审理的,不是一个可怜的出版商的案件,也不只是纽约的案件,不是!它的后果影响着大英帝国统治下美洲大陆每个自由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最有价值的案件,一个事关自由的案件。我毫不怀疑,你们今天的正直行为,不仅使你们有资格受到同胞的热爱和尊敬,而且每个要自由而不要终身奴役的人,都会祝福你们,给予你们尊荣,就像对待挫败暴政企图的那些英雄一样。通过一个不偏不倚的、未被玷污的裁决。你们奠定了保护我们自身、我们后代和我们邻人的高贵基础。自然法和我们的法律已经赋予我们一项权利——人身自由。至少通过说出真相,写出真相,才能暴露并反对这块土地上的专横力量。”

 

尽管法官仍持异议,但陪审团显然被汉密尔顿说服了。简短评议后,首席陪审员宣布:曾格无罪。法庭旁听者集体鼓掌,连声叫好。曾格第二天也被政府释放。

 

“曾格案”的影响,迅速扩散至北美各地。就连此案的庭审记录,也由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出版,成为殖民地的畅销读物,人们因此认识到,在法官与政府沆瀣一气的情况下,陪审团可以凭借内心良知,对刑事被告人作出无罪判决。本来对陪审团审判有抵触情绪的州,也开始竭力捍卫这一制度。

 

有意思的是,英国殖民者也由此案意识到陪审团的制衡力量。为征收不受欢迎的印花税,英国法官常把与《印花税法》有关的案件,移送到无权进行陪审团审判的海事法院审理。英国议会甚至打算出台法律,将北美的审判制度改为职业法官审理制。此举激起民意强烈反弹,后来发布的北美《独立宣言》,更是把“多次剥夺吾民由陪审团听审之权益”,作为英国人的主要罪状之一。美国独立后,公民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陆续被写入宪法“权利法案”。参与起草宪法的古沃纳·莫里斯感慨万千地说:毋庸置疑,“曾格案”的裁判结果,是“美国自由的起点”,更是“美国独立革命的启明星”。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