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在各项事业中的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学术环境的重大举措。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了创新在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发展规律,深化综合改革,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
坚持正确方向,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机构建设和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熟悉国情、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劳动价值。深化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切实尊重和维护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科研工作者研究探索的主观能动性;深化科研人事制度改革,赋予创新型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健全重创新、重质量、重贡献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坚持遵循规律,更加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社科工作者深入现实、关注现实、引领现实,提高服务党和国家的能力;遵循科研发展的自身规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资助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研究协调发展,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把握好人才成长规律,推进评价制度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坚持统筹协调,营造更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研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包括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经费管理、学术评价和绩效奖励等制度在内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突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制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术环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为完备的制度保障。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