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教师猥亵,社会多么苍白无力

发布时间:2015-12-28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这两天,连续两起奇葩的“优秀教师”猥亵学生事件引发舆论关注:陕西佳县40多岁教师殷某被多名家长举报猥亵学生,媒体曝其“亲嘴看片解上衣玩遍全班”,佳县某中学七年级一个班17名女生中除了两名有关系背景的外,都遭其“毒手”;还有云南昭通彝良县一名教师因猥亵7名未成年女生,被警方刑事拘留,这7名女生几乎都跟其是亲戚。
  教师猥亵学生事件已是频密发生,每起被曝光的案例,都在加剧社会的无力感,以至于再遇到这类个案时,社会舆论、媒体似乎只能是老调重弹。
  但无力绝非意味着“没办法”,可以看到,从社会认知到具体防护举措,我们仍有显而易见的阙如。如殷某被家长举报到学校后,校长第一反应是,“这是名好老师”,理由无非是其曾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而彝良猥亵事件中,七名受害幼女与该教师几乎都有亲戚关系,这也突破了“熟人安全”的想象。
  认知偏差还表现在对性侵加害者行为纠偏的侥幸心理。这两个案例同样提出了反证。殷某被曝其“行为已持续很长时间,校长几年前就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过”,但并未收敛;彝良性侵案中,涉案人的涉嫌犯罪行为更是已有二十余年。
  随着儿童性侵案件曝光的增多,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确实有所行动。如有学校明文禁止教师和异性学生单独相处,但这仍是片面作用于对“施害者”的干预。相关研究显示,降低儿童受猥亵性侵几率,提升儿童对被猥亵性侵行为及风险的认知尤为重要。以美国为例,该国在幼年和学校教育上共设计了六个阶段的儿童性侵教育课。我国性教育则迄今仍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这问题已被说过很多次,但据说美国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性教育手册中第一条,即为“性侵害是很普遍的,即使许多人不想谈论它”。
  还有,诸多案例显示,学校一般都容易从道德角度来处理涉事老师,或止于批评教育,或将之视为丑闻加以掩盖。而一些家长也倾向于忍气吞声。这使得对于儿童性侵的防范呈现出矛盾局面:每个人情感上对之“深恶痛绝”,但到了行动上就变得“沉默”消极。
  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明确学校在此类事件中的“主体责任”,对校园性侵害预警应对系统建设不力的,要溯责到管理者头上,特别是基层、乡镇学校。实质上,国外有些针对性侵害的措施也可资借鉴。如法国规定,受害人不到15岁,知情者甚至必须向司法机关举报,知情不报会被处以3年监禁和4.5万欧元的罚款。
  也只有将频发的校园猥亵、性侵丑闻,转化为儿童性侵防范教育、校园性侵预警机制完善的动力,对于“优秀教师”猥亵事件,我们才不会止于一声无奈慨叹。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8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