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朱建国:让人敬畏的德国教育

发布时间:2015-11-12      来源: 羊群妇幼组    点击: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品味金牧师的话,了解和体验德国的教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政府颇有“教育立国”气度

记得20年前,我的一位学生靠“艾伯特基金会”的资助前往创立1388年的科隆大学深造。说起该基金会,在德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首任总统弗里德利希·艾伯特1871年出生于工人家庭。曾当过工人的他,十分好学,但因家贫没有上过大学,艾伯特以此为终身憾事。1919年出任总统后决心要让更多的工农子女圆大学之梦。为了实现这一夙愿,艾伯特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他死后任何人不得送花圈,把节省下的钱设立一基金会,资助家庭困难的工农子女上大学。1925228日,艾伯特病逝于总统任上,3月,以他姓氏命名的基金会成立,当即筹集到4.5万金马克,到1933年基金会共资助了295名大学生。目前它已成为德国最大的基金会,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资助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世界,每年向国内外2000名学子发放奖学金,其中中国可得到数十个名额。

德国的教育经费十分可观。宁芬堡学校的查豪斯校长对我们说,早在1989年,教育经费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我想这个比例即使放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何况在1990年的教育经费比1989年增加20%之后,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长保证以后教育经费每年增长7.7%10多年来,教育经费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速度的34倍。1993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已超出国防经费的3倍多,10多年来,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查豪斯校长介绍,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艾伯特总统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目前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巴伐利亚州为13年,因为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了外交和国防归联邦政府统辖,每个州在社会事务领域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德国的义务教育制内容庞杂,其中有三项重要规定最引人注目:1.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上学,残障儿童则上为他们开设的特殊学校,并进行职业培训。否则家长要承担法律责任,轻则罚款,重则入狱。2.1960年起德国的公立中小学不仅不收学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大学也是免费的),而且还免费提供部分课本、文具等。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必须免费提供接送车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若要住校,则享受学校的困难补助。私立中小学,在允许学校收费的同时,国家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3.德国的小学一律实行四年制,小学毕业时,根据孩子多年的学习状况来决定孩子进入什么样的中学。

中等教育并无初中高中之分

第一类学校(有点像我国的普通高中,我们的联系学校宁芬堡中学属于这一类),接纳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8-9年(除巴伐利亚外其他各州均为8年)的学业、高中会考合格并拿到毕业证书后,无需参加“高考”,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上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需要说明的是,德国中学生的“成绩”与我们的“成绩”有很大差别,除了每学期1-2次知识考试,主要科目结业时有会考外,还要计入学生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完成作业情况等因素,可以说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较长时段中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你若要就读如慕尼黑大学、慕尼黑理工学院、柏林自由大学、科隆大学、洪堡大学、波恩大学、汉堡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那好,除了意愿外,你得拿出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来。光有“意愿”而“成绩”不够,那就只能申请其他大学。假如你申请的大学当年没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总之,只要想读书,总有大学上。

第二类学校(有点像我国的职业高中)接纳的是小学四年成绩中等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则进入高等技术学校(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读书。

第三类学校(有点像前些年我国的初中中专)接纳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当然,聘用单位的老板必须出资送你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当售货员,须到商业学校培训;当个建筑工人吧,要经过建筑学校培训;连子承父业的年轻农民在家种地也得有农校毕业证书,否则,银行不予贷款,也不能享受欧盟的农业补贴,而缺了这两者,农民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产。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学生要到初中毕业(16岁左右)才实行分流,要么进入普通高中,要么进入职业高中,要么就读初中中专。相比之下,德国小学毕业的学生只有10左右,这么小的孩子因为其小学4年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在少不更事的年龄选择读什么样的中学,粗一看,这样的规定近乎违反人道原则。说真的,起初我也觉得难以置信:这就是德国的义务教育?我带着疑惑特意向谢女士(德籍华裔,来自中国上海,1988年留学慕尼黑大学,丈夫是德国人,儿子在宁芬堡中学读八年级)求教,经谢女士的解释才知道,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死板。事实上,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是可以转学的,依据学业成绩,第三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二甚至第一类学校,第二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一类学校,当然,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反向转学。谢女士说,据她所知,在慕尼黑地区,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转学,她女儿小学毕业时就选择了第二类学校,如今正在6年级读书的她转到了第一类学校。如此看来,德国的规定不乏合理之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拿我们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应该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既定的教育。再说在德国,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阶层相差不大,在社会权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很少有人为自己的工人或农民身份而感到抬不起头。事实上,正是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使德国产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德国家长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类似“读不好书,你就去做工人、做农民”这样的话。

教师收入高,入门难而要求高

在德国,我了解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左右,因为德国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这种价值取向已渗入他们的血脉,积淀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国,中小学校教师不像我国那样存在职称差别。如果你工作已有年月,且深孚众望,那么,你和一般教师的差别在于你有一个“资深教师”的头衔。对于一所有100来名教师的中学来说,每学科“资深教师”至多那么一、两个而已-有些学科甚至没有。由于没有职称和其他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更没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门户偏见,因此,决定德国中学教师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年龄及婚姻家庭状况。结婚、生孩子会使老师的收入增加,年龄越大,工资也越高,如果是“资深教师”,收入也会比其他教师高一点。譬如库茨先生(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诚的天主教徒,当初,宁芬堡中学代表团来我校访问,库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发言人。这次作为我们此行的全程陪同),符合上面所列的三项条件,他的月收入是7000欧元,每年拿14个月,年收入是98000欧元,纳税和交完各种保险后,年实际收入是56000欧元。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

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在我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首先,你得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其次,你得一本正经地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最后,你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据库茨先生说,这三关都不是轻而易举能闯过去的。与我们国家正相反,“上大学容易毕业难”,这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常规。在德国,大学学制一般为理工科4年,人文5年,医科8年。大学前两年学基础课,考试不及格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课学习,考试及格才能拿到学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学分,才能拿到大学毕业文凭。由于大学学习要求很高,加上许多学生要一边打工补贴生活,一边又要随“不懂变通”的教授们认真读书,因此,无论是基础课考试,还是专业课学分,都难以一帆风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据了解,目前德国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是少数。如果想当教师,好不容易拿到毕业文凭后,还要应付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尤其是难度最大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时间,而且,即便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培训应考,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再加上自20世纪80代起,德国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减少,教师职位空缺主要靠自然减员,而德国的制度设置又基本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单纯的德国人要想成为中小学教师,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在30岁上下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备受尊重,基础教育界人才荟萃。

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上德国中等教育的宽松环境,德国的中学就有条件实行一种在我们看来有点匪夷所思的教师任课制度。联邦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凡中学教师必须同时胜任两门以上学科教学任务。我熟悉的库茨先生,既是英语学科资深教师,又教拉丁语,同时还担任高年级学生的就业辅导课。在宁芬堡中学,多数教师要上三门课。库茨先生告诉我,他的一位同事Ulrich Kretzinger(尤里查·克里辛格尔)老师同时兼任德语、德国文学、宗教、经济、心理五科的教学任务。除了多科任教,德国中学教师的课时数初看也让人吓一跳。在巴伐利亚,每位教师每周任课不得低于24课时(据说在德国其他州乃至许多西方国家大抵如此),宁芬堡中学的老师通常为26课时上下,平均每天授课5节左右。当然,如果将他们日常的教学过程这一决定因素考虑进去,这样的课时数,就其对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言,恐怕还不如我国高三年段每周10时的工作量。

发达的社会教育设施

说德国人重视教育,还应该提及他们十分发达的社会教育设施。前面曾提到,慕尼黑有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歌剧院。这些设施中的多数全年都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有的周日免费,平时则半价优惠。这些公共设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

我们前往享誉世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一座古朴宏伟的巴洛克建筑,位于市区伊萨尔河中心岛上。成人门7欧元,学生票3欧元。博物馆上下7层,分成航海、陆空交通、宇航、农业、机械、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军事技术等55个展厅。不计其数的展品多为“德国货”,且都保存得非常之好。若按参观指南不重复地行走,相当于做了一次17千米的远足。

博物馆可说是近代德国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历史见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世界之最:第一架基于光学计算原理制造的照相机1841年)、第一部电传电话(1863年)、第一台直流发电机(1866年)、第一辆汽车(1886年)、第一台柴油发动机(1892年)、第一张X光照片(1895年)、第一套实现原子核裂变的实验设备(1938年)、第一枚用于军事攻击的弹道导弹(1944年)……最让人难忘的是,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里没有那些或表情呆板、或厉声警告、或死盯着你、或无聊得只顾自己聊天的工作人员,相反博物馆非常理解“人的好奇”,十分欢迎“人的参与”,这里所有的东西都允许你亲手模拟试验,只要愿意,任何一个参观者都可以加入其中,亲身体尝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乐趣。想新奇一点,你可以模拟电影拍摄过程、你可以尽情把玩新奇的电子游戏、你还可以当一回潜艇艇长或航空器飞行员;想传统一些,你可以吹制玻璃艺术品,你可以亲自测试铁、铝、铜的导热性、导电性,你可以根据图纸“建造”房屋,你还可以按动几十个按纽,观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博物馆不再沉闷,而是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正担负着“传承文明、启蒙当代、开创未来”的神圣使命。在博物馆入口,你可以看到一群群自发到来的中小学生,背着书包,脸上挂着的兴奋表情,分明书写着孩子们对科学技术和工艺流程浓郁的兴趣与向往。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内,你可以看到许多孩子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失重体验、钟摆原理、魔方排列、基因组合、热气球充气、电脑游戏……,不一而足。可以这么说,在德意志博物馆里,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科学信息,没有满足不了的科学爱好。德意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在这一幕幕无言的场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这座如迷宫般的博物馆被当地人称做慕尼黑“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