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中华民族崇尚科学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5-09-2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和刘奇葆、李源潮、郭金龙、韩启德等领导同志,19日晚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强调,要持之以恒做好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9月20日,人民网)
每年9月第三个公众日,是中国法定的全国科普日。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寄于厚望,希冀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中国梦的现实提供最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科学成就梦想,拥抱智慧生活”,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格外鲜亮。科学是照亮梦想的明灯,是打开新生活的钥匙。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更强大先进的教育体系,支持、建立更多高校、企业为载体的、科研机构,让科学成为推动中国现实现代化强国梦的最强大动力。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明影响下,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被刷新高度,人类的生活在不断被刷新层次。科技迸发的无穷魅力、魔力不断突破普通人的想象。有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两者之间再远的距离、再坚厚的隔阂,只需借助科技微弱之力便可突破。
举办全国科普日的意义是非凡的,通过这种形式营造全国性的学科学、爱科学、懂科学的浓厚氛围,并影响每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人。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世所瞩目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航母、导弹、北斗导航等不一而足,总体上,中国目前国家综合科学技术实力居于世界第二集团,略逊于欧洲、俄、日,远逊于美国,比印度等国稍强。但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不是以科技为主要助推力的,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仍然较低。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社会最突破的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生存、发展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提升生产力,不能仅靠一腔势血,还需中国人从灵魂深处涵养崇尚科学的精神。有人说,中国人自古就没有科学精神。这是因为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从未建立起体系、理论化、严密性的科学,更多注重能带来现实利益的实践技术和经验,没有或很少有人真正去分析、钻研、总结事物本身及发展、变化的科学规律,没有提炼出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学科,并简化成公式,以易于传播和继续研究、发展。其实,先秦时的中国人不乏崇尚科学的人物,诸如必然注重治水工程技术的大禹和注重器械制造技术的守城名家墨子。归根到底,中国人的灵魂深处缺少天然的崇高科学的精神,这是今天的中国人必然要弥补的。
涵养中华民族崇尚科学的精神,必须抓早抓小,从青少年培养起,对科学的积极认知,在国家未来一代人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激发科学的梦想。涵养全民崇尚科学精神,就必须将科学精神体现在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一年一度的全民科普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能让根本上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必须更多利用教育、文化、宣传渠道更广泛的撒播崇尚科学的精神,让科学技术在工作、生活中带给人们更多更切实的实惠、便利、幸福、进度。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
621114
邮编:
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