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女大学生求包养“脱贫”

发布时间:2015-09-12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女大学生曾经跟朋友透露过想找一个特殊的男朋友,于是婚介所便给她打了几个电话。该女生称:我只是想找个情人养着我,他要先给我付学费,大概1万块钱。后来看到记者犹豫,于是改口换方案,称一个月要两千,一千五也可以接受。(9月10日新华网)
这位女大学生通过婚介所想找人包养自己,从包养费的数额来看,似乎是一位贫困大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但通过被包养去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纯属脑子进水了。
毋庸讳言,“包养”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显性问题,屡屡堂而皇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这既是社会浮躁的反映,也是道德滑坡的彰显。
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不少女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被包养”的大军,她们以美色、肉体、优雅的气质,成为官员、富豪等显贵一族猎艳的目标。某些女大学生之所以会沦落为令人不齿的吃青春饭的群体,一则,源于她们的“三观”出了问题。她们虽说还在校园里接受知识、思想、道德等教育熏陶,但她们的精神家园已然失守,变得放浪形骸、放荡不羁,只知及时行乐,不管明天梦醒何处。二则,源于大学教育的缺位。如今不少大学校园校风不正、学气不浓,学生混日天、混学历的思想相当浓厚,而学校面对学生的出格思想和行为疏于教管,致使不少大学校园频频曝出打架斗殴、自杀、求包养等丑闻。三则,源于当今社会的不正之风已变得无孔不入。大学校园不再是世外的净土一块,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已经飘进校园。曾经历了十多年“两耳不闻窗外事、金榜题名出苦海”的莘莘学子们,很容易在社会不良风气中迷失方向,他们在接受那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新奇和热情。
女大学生通过婚介所求包养,绝对与她们的身份、角色、责任和使命不符,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作为女大学生本人来讲,要自尊自爱自重,不要在花花绿绿的钞票面前迷失了自我,要知道一失足会成千古恨,要趁青春年少多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努力以淑女、才女的形象示人。作为家长,不能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功成名就而放任不管了,要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异常行为要多警觉,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作为学校,不能因为不少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加之没有升学压力就懒得教管了,学校应秉持自己的大学精神,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塑造成有用之才,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好苗头,要及时发现和教育,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舒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应对大学生多一份倾心和关爱。梅花香自苦寒来,能读上大学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政府职能部门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对引诱侵害大学生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打击。
不管是否出于家庭贫困之考量,但通过被包养去“脱贫”,绝对是轻妄、愚蠢之举。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这位女大学生通过婚介所求包养,让我们看到其精神世界有多贫瘠,真的很为她的未来而担忧。成功之路千万条,出卖皮肉、出卖灵魂的事情绝对不能干!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8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