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高校自制学位证书被指倒退:印制改革损大学威信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 正义网    点击:

高校自制学位证书:进步还是倒退

  学位证书印制改革有损大学威信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告:从2016年起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不再印制学位证书,颁发给博士、硕士和学士的学位证书将由各大学自行设计印制。这项改革表面上是为了扩大大学自主权,然而背后深层影响不容忽视,值得商榷。

  首先,中央政府只是不再印制学位证书,国家授予学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大学获得的所谓自主权只不过是在设计印制上能翻些花样。也就是说,学位证书的表现形式将由大学决定,这是“名”,而学位授予的实质主体还是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这是“实”。改革势必造成“名”与“实”不相符。

  新办法中有一点颇受关注:“学位授予单位印制的证书不得使用国徽图案”,不放国徽怎么能为“实”正“名”?

  中国传统政治讲究“唯器与名不可假人”,无论古今,政权的统一首要在于名器的统一。政府在实质上放权是利好,但名器上的放任须慎重。

  再者,学位证书和各种行业、职业认证具有本质不同。最近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取消了多项职业资格认证,这有利于剪除不必要的行政束缚,激发社会活力。然而,职业培训可以市场化,教育却不能。若要改善大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位含金量不足的问题,更应该严格管理、慎重发放,而不是放开。学位认证不只是一件形式上的小事,关系到国家人才体系的健康发展,动摇的是现代国家基本治理能力。

  学位证书印制的改革不仅没有真正给予大学实质上的办学自主权,反而会有损大学的威信,还将增加社会成本。西方诸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学位授予制度包含了这些学校在现代化之前的悠久历史传统,这种对学术独立的保守既得益于他们早熟的学术威望,也有国家政体建立时的特殊性。中国所有大学都是在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权威得到国家的背书,从中获得授权性的认证。自行设计花纹,却没有了“国徽”,对大学来说得不偿失。

  同时,教育部也认为学位证书统一格式和印制“起到了规范学位证书使用、防止滥授学位和伪造学位证书等作用”。目前社会环境并没有质的改变,造假和滥用可能较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所有需要参考学位的地方都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鉴定核实,人才交流中识别成本大幅增加,官方的学位信息收集、审核、报送等管理工作也会更加繁复,造假者却有了更多空子可钻。认证信息应该单一而非多元,对认证信息的使用应该多元而非单一,这才符合社会运行规律。

  更重要的是,改革前我们的“双证”制度完全能够体现大学个性。学位证由国家统一印制,而毕业证由大学各自印制,学位证上有国徽,简明、权威,毕业证上体现大学风格,包括大学自主授予的第二专业、荣誉毕业生等内容都可以在毕业证上落实。“双证”制度兼具统一与多元、权威与个性、严肃与灵活的特性,甚至堪称合理的中央地方分权关系在文教系统的投影。如果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有什么独创经验可供国际参考,那么“双证”制度倒是一条。

  我们关于国家政府、社会和大学的信任观念,以及社会信用体系都与国外有本质不同,亦步亦趋的模仿是糟糕的国际接轨,不稳定的体系恐怕会从整体上降低中国学位在国际上的公信力。

  从国家治理能力、大学学术威望到社会运行成本,学位印制改革都需要三思。如能建成秩序井然的学历社会,对现代中国并不是坏事。(陆一 作者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大学要为自己的学位证书含金量背书

  1993年至今,中国大陆高校所颁授的学位证书均使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统一制定格式和统一印刷的学位证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统一制发的学位证书无论在象征意义还是在实质意义方面,均呈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首先说象征意义。例如,无论是对有悠久本科办学历史的“985”大学,还是刚刚成立或者专升本的高校而言,都颁授一样的学士学位证书。虽然市场中的人力资源经理们早已认识到不同高校的毕业生质量有高下,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有不同,但在象征意义上不同学校的学士学位证书却完全相同,这就使得名实不相符了。

  北大、清华等高校已向教育部提出改革建议,要求自行设计和印刷制作学位证书,实现名实相符。比如,在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中,清华要求“学校自主授予学位,自行设计印刷学位证书”;在北京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中,北大要求“瞄准世界前沿、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经验,自主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北京大学相关学位,颁发北京大学学位证书。学位证书由学校自行设计、制作,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备”。

  刚刚开始办学的本科高校也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白纸好画图,期望通过把握教育规律,依赖自身努力迅速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自行设计和制作独特的学位证书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凸显出自身办学的独特性和持续努力,迅速在世界扬名立万。这类高校中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另外一类高校会在广告中醒目地宣布,自己颁授的是“国家”承认的学位,似乎将自己教育的可靠性大部分寄托在“国家”身上,以“国家”之名和学位证书上的国徽为自己的质量背书。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些高校的质量确实值得商榷,因而统一学位证书的背书也名实不符,属于名过其实的相反一类。

  国家既然以统一的学位证书为教育质量的含金量背书,逻辑上需要不断的评估和检查。这类自上而下的评估检查成本极高,但因为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和质量的客观差距,一把尺子的评估效果很难适应。对于这类评估,有些办学历史较长的高校认为少有助益因而以原生态迎接评估。还有一些高校因为质量存在显而易见的瑕疵而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改革,自然需要为了生存而在检查评估中把瑕疵掩盖起来,这种情况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历史上发生过,其根源与学位证书的统一背书相关联。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将千差万别的质量通过千差万别的学位证书予以清晰标识,才会名实相符。

  高校有学位证书设计制作的自主权,学位证书“不得使用国徽图案”,意味着高校应当为自己的学位证书含金量背书。评估的逻辑很可能转变为自行寻求评估和持续改进,高校寻找中介组织,自行投入评估成本,找专家为自己找差距找问题,原生态的迎评成为必然选择。有些办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开始追求世界级的质量,评估成为国际评估。这不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未来吗?

  在实质意义层面,高校办学需要给予学位证书更大表达空间,让高校能够根据办学实际和学位授予实际在学位证书上清楚说明。例如,许多高校举办本科双学位(Double Major Program)教育,双学位证书上最好表达出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学习另一个专业双学位课程的真实情况。但教育部统一发放的证书无法准确表达出跨学科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无法准确表达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荣誉学士学位是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或者正在计划中的本科教学改革,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荣誉计划”,北京大学也完成荣誉学士学位教育计划初稿。这类计划会融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小班研讨课(荣誉课程)、本科生科学研究、综合性考试、学习成绩要求等重要教育元素,成为对所有学生的挑战。理论上,荣誉学士学位的获得者需要获得更高等级的学士学位证书,证书设计应该显著区分于一般学位证书。如果没有学位证书的自主权,这类改革都很难完美实现。

  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学位证书会使得社会辨识和鉴定的成本增加,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目前教育部有学信网,各高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凭核实网站,为社会辨识学位证书提供方便。

  今年7月21日,北京大学在官网主页发出“关于举办北京大学学位证书设计比赛的通知”,邀请在校生、校友以及其他人士创造性地设计北京大学未来的学位证书。大幕开启了!(卢晓东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