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陈平原:大一统教学的弊端要反省-因地施教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 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    点击:

接到在新京报第一届语文教育论坛(凤凰评论协办)演讲的邀请,我首先反省:作为大学教师,我有没有能力及职责,介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里边来?我确实曾参加过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但很快撤退了,为什么?先谈我的观点,希望不仅仅是“检讨书”。

   

   编写语文教材我为何知难而退

   “过多地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

   两年多前,我刚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有记者采访,问我为何不多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我的回答是:大学教授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当然有好处。首先,打破了原先相对封闭的教材编纂格局;其次,可以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与延续性;再次,为教材革新提供某种理论高度以及象征资本。

   但必须记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不是一回事情,切忌将原本在大学教的知识,提前压缩到中小学里边来。而且,过多地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等。还有,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城市和乡村、沿海与内陆,东西南北中,其实很不一样。我们可不能拿百千万儿童当教学实验的白老鼠。

   再说,编教材,除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还受商业利益的牵扯,其中的复杂性,非我等书生所能掌控。这么说吧,为中小学生编教材,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是“玩票”性质,随随便便进来插一脚。既然我做不到全身心投入,那就只好赶紧撤退。

   文革中,我曾在粤东山村当民办教师,教了五年多语文,自我感觉很不错。但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的学生,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如今的中小学老师,也比我这“孩子王”强多了。除非我重新调整研究计划,向我的师兄钱理群、温儒敏学习,腾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与中小学教师交朋友,否则,再也不敢涉足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了。

   

   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格养成很重要

   “多年前,我有一个硕士生即将毕业,学得不错,问她要不要考博士生。她说不,早就立志要当中学语文老师了。因为她念中学时,深受自己的语文老师的教诲与影响。

   比起大学或者博士班来,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更大。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基本定型了。进了博士班,主要做的是专业训练。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最有可塑性,也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时间段,是初中到高中,尤其是高中阶段。所以,我特别强调中学老师对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所有中学教师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志趣与性情,但语文老师的感召力尤其明显。我回忆自己的小学及中学,记忆深刻的,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不是我的偏见,问了很多人,都有这个印象。或许应该这么说:因教材有趣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语文老师更容易被学生关注与记忆。

   我教过中小学,深知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是“给点阳关就灿烂”。有时候,这种影响持之以恒,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多年前,我有一个硕士生即将毕业,学得不错,问她要不要考博士生。她说不,早就立志要当中学语文老师了。因为她念中学时,深受自己的语文老师的教诲与影响。她现在清华附中任教,做得很好,也很开心。

   大学阶段,学生转益多师,且大致定型,可能对某位名教授特别崇拜,但除非拜在门下,否则接触时间很有限。这种情况下,要说兼及人格与学问,很难的。如此说来,学生人格的养成,中学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老师,起关键性作用。

   

   高考成绩不是整个教学的目标

   “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发现什么?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

   传统的说法,教语文,注重听说读写。这方面,好老师自有成功秘诀。我想说的是,即便北大这样的名校,不少学生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以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说“松懈”是客气话,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厌学”。因为,除了必修课,别无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这可不是大学应有的状态。他们都很聪明,之所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可能是中学阶段步步为营、分分必争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在所有的科目里面,语文课的教学,因为兼具求知和审美,最可能其乐无穷。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很多学生过于功利,计算的结果是,同样的时间,投入其他科目学习,在考场上的收获,比投入语文课要大。因为,语文水平是长期酝酿、学习、熏陶,最后出来的成果。

   想想我自己的情况,当年突然接到通知,说是恢复高考制度,谁都可以进考场了。我全力以赴做的,是复习数学,因为,语文行不行,早就决定了。或许是这么个特点,导致了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兴趣不是很大。但在我看来,语文“投入产出比”并不低,因为它影响人的一生,而不仅仅是高考成绩。某种意义上,它更重要。不信你问问走出大学校门或中小学校门的中老年人,在所有课程里面,哪门课对你影响最大,十有八九回答是语文课。

   因此,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发现什么?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高考成绩不能不关注,但不应该是整个教学的目标。

   

   课件让语文教学思路变得狭隘

   “当老师的,就像舞台上的优秀演员一样,有基本的剧本,但演出时可以有一些即兴发挥的。如果只是念讲稿,那不叫好老师。

   俞平伯在北大、清华教书,讲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日后学生回忆,张中行说特别好,赵俪生却抱怨没讲出什么。那是因为,一个念中文,一个学历史;前者欣赏性情与氛围,后者则希望条分缕析。

   前几年去世的北大名教授林庚先生,讲课也是重在酝酿情绪,你若记笔记,好像没说什么,可你在现场会很感动的。我读50年代、60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回忆文章,称某老师学问很好,某老师备课很认真,而最欣赏的,还属林庚先生。因为,他让你暂时超脱尘世,沉醉在诗的氛围里面。这种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熏陶性情,养成趣味。

   可现在整个语文教学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强调的是知识的准确性。与之相配套的,便是过分推崇课件。是否使用课件,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异,怎么能成为一个评价标准呢?我也会使用课件,但不是每门课、每堂课都使用。因课程不一样,听众不一样,有时候使用,有时候不使用,取决于我讲授这节课的目标。我的体会是,讲得最精彩的,往往是不使PPT。

   因为有了课件,你很容易受课件的牵引,没有那种在课堂上突然间迸发出来的激情。当老师的,就像舞台上的优秀演员一样,有基本的剧本,但演出时可以有一些即兴发挥的。如果只是念讲稿,那不叫好老师,很快就会被机器取代的。好老师都会有在台上即兴发挥的欲望与能力,而且,讲到你自己都很兴奋,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可这个状态,自从大量使用课件以后,被严重压抑了。

   课件的使用,确实能帮助你完成教学任务,上课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但由于思路早就限定了,无法随现场学生的眼光和趣味做适当的调整,因此,也就没法自由发挥。这样的课,缺乏激情,也不会特别出彩。

   

   语文教学像农业而非工业

   “设想一下,如果连语文课都讲得严丝合缝、板上钉钉、滴水不漏,那原本五彩缤纷变化莫测的世界,将变得格外苍白且无趣。

   在这方面,我是比较保守的,而且有点固执。我认定,上课的时候,老师必须盯着学生的眼睛,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趣味和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这是当老师的基本要求,可也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不认为有一种“标准老师”或“标准课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当我们把北京四中或人大附中的课件拷下来,直接送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么做到底是祸还是福?

   边远地区的中学老师,会不会自动沦落为精美课件的放映员和助教,因而丧失了自尊心和积极性?中小学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本来是英雄,可那种“光环”现在没有了,他们只是在放远处某位名师制作的PPT,这对孩子、对老师的伤害都是很大的。

   一年多前,我在香港做专门演讲,主要内容是阐述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像农业,不像工业;是把种子撒到地里,给它充分的条件,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让它自己成长,自己开花、结果,而不是统一配方,按规定的程序制作符合设计的产品。这里借用的是吕叔湘、叶圣陶的比喻。

   比起数学、物理或者历史、地理等课程来,最像农业的,无疑是语文课。这个课程对新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相反,自由挥洒的空间很大。可因为迷信原本不太必要的“高新技术”,今天中国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虽然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因为,都给平均化了——高的截断,矮的补齐。

   我之所以小心翼翼地维护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自尊和高大形象,目的是保护那种不太守规则的“奇思妙想”。设想一下,如果连语文课都讲得严丝合缝、板上钉钉、滴水不漏,那原本五彩缤纷变化莫测的世界,将变得格外苍白且无趣。

   

   大一统教学的弊端需要反省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什么经验说什么话,这才是合适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必须尽可能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无法、也不应该过分追求“标准化”。若高考作文要求谈搭乘地铁或高铁的感受,很多边远地区的学生会很沮丧的,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经验。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什么经验说什么话,这才是合适的语文教育。

   这么强调“差异性”,会不会导致歧视小地方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呢?不会的,相反,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整日关注那些“高大上”的话题,是一种痛苦。中国之大,地区经济和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你若略有了解,就会认真反省这种大一统教学的弊端。对于成长中格外敏感的青少年来说,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至于因此而造成的知识方面的差异,其实没关系的,进入大学以后,水到渠成,很容易弥补的。中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养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行了。

   在我心目中,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很像北大中文系的责任与情怀。我曾经说过,中文系的基本训练,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什么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

   

   本文系陈平原教授在新京报第一届语文教育论坛(凤凰评论协办)上的演讲,文稿经本人审核。

   

   

进入 陈平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一统教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0491.html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