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刘晨:学术评价的制度导向出了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 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    点击:

中国每年产出的学术作品,估计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未必是最好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个社会事实,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以号称学术大国自居的中国,此种向往和努力,便是最好的学术不自信之证明,比如用数量压倒对方的方法,虽不可取,但依然蔓延在各大研究机构里面。促使这种不好的现象之背后原因,制度原因,就是学术评价机制,如同校之间,便会以每年发了多少CSSCI,SSCI,SCI,中文核心期刊等作为谁更厉害的标准,甚至学术期刊也会在每年的比较当中,以发了多少国家社科基金、教授的文章等作为基础。而就文化系统中的不利之处来说,“攀比”,“不务实”是最致命的一种大众心理导向。竞争固然是好,但是作为导向于坏的方面的竞争,那就是作恶。

   就研究生培养而言,有的甚至将硕士研究生都卷入其中,作为一个学院和学校的论文数量生产工具,甚至要求他们,毕业时必须发表一篇C刊才能开题,这固然对学生于学术的追求有一定的帮助,从制度上去促进以防止对学术的懒惰,但是也有些过分的拔苗助长。一个硕士都能够如此,那还当什么硕士?

   此外,博士研究生毕业,也以2篇C刊作为要求,如果没有,则延迟毕业。就人文社科而言,这类的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在鸡蛋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就从母鸡的屁股里掏出来,最终这样的蛋是一个成熟的蛋吗?肯定不是。

   记得有学人曾经说过,学问还得是“休闲”的产品,是“慢工出细活”等等,这都意在强调,不能逼良为娼。所谓逼良为娼,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例,有的的确是没法用短短3年或4年时间去发表2篇C刊,这种量化的机制,就导致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不得不去寻求类如抱大腿、买论文等,搞关系,甚至剽窃的方法,有的也用上,将原文三分之二不动,换个署名即可,这种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了。最终的处理,最多就是撤销学位,但是对他者起不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因为,制度引导没有改变,一切都会是“历史的重演”。

   这种作假,就好比我们从小写作文一样,要学会撒谎才能得高分,明明我今天没有给妈妈洗脚,但是我却编造一个幌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构建一个场景,最终获得一个“优秀”,背后不是文字多美,而是感动了评卷老师的“爱心”,觉得你孝顺,故而以优秀作为提倡。树立典型,固然有效,但是背后却伤害了无数个没有造假学生的公平。且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加上学术惩罚的不严厉,故而就养成投机取巧的懒惰心理,对待学术的神圣,也就降低到了冰点。如果学术没有被神圣的看待,那么肯定会发生践踏学术尊严的集体行动。

   我们的指导老师们也应该自觉地注意这类的问题,要培育学生,而不是助纣为虐。于学生而言,他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学习,不然怎么会被叫做是学生呢?既然是来学习,就不该是以论文数量的高要求把学生逼迫去与一些教授们、副教授们同台竞技,这不公平。特别是有的比较势利的刊物,学生发表文章,往往看都不看,但是教授职称带着,即便是很烂的一句话,都发表出来。这也是制度导向的原因,所谓的权威也好,同行之间的评价也罢,都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而不是有的学生不行。

   就博士生而言,如今的大学的招聘,特别是对于博士毕业生的要求,也应该避免落入论文的评价机制当中,而当取一个综合的素质来评判,比如教学、为人与学问并重。招聘的人,不是去为这个学校的排名努力,而是学校该服务于这位老师的学问,特别是如何把这样的学问转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力量,且传授给学生,让他的学生能够吸取人类宝贵的知识创新。如果最终的目的是排名,那就丧失了大学基本意义,它可以不存在了,可理解为“大学已死”。

   学问,特别是人文社科,应该是“慢工”的,而不是仓促的,应该是有充分的准备与修改再修改,而不是像生产产品一样去发表论文,应该是以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准。

   可是,如今种种弊大于利的做法,一直在发酵,甚至在张狂的袭击着中国有追求的学人,为了生存,他们更多的精力用来生产学术作品,以获得职称上的提高,获得更多的课题,捞钱甚至成为一些教师们的主要教学目的,而不是一心一意的去专研如何化解一些社会难题,或者是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准。所谓学术作品,就在各种逼迫当中,转眼即逝,成为快餐式的,无人问津类的垃圾,而经典作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再次强调的是,这本就不是什么情怀、道德的原因,而是制度导向出了大问题。在制度还未优化之前,请不要再逼迫硕士、博士生们,他们可能就是下一辈学术脊柱,而他们又会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去伤害他们的学生呢?就好比,老子如此,儿子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孙子也就跟着受害。这种恶性循环,何时休?

   2015年7月6日

   (作者系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进入专题: 学术评价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024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