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点】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教育的癌细胞

发布时间:2015-07-13      来源: 思享学人    点击:

孩子的天性其实是渴望有边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没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险的。
 

 

 

这是对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演讲文章的反驳。该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不认识该文作者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对钱教授的学术研究也不了解。文中“钱教授”仅代表演讲辞中钱教授的观点。
 
 
1
独生子女有多可怕
 
第一遍读完钱教授这篇演讲辞,感觉此文对现实有一定观照,对中国教育弊病的有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若不细究,蛊惑力就这样产生了。读第二遍,是惊愕。读第三遍,看到了钱文背后的一套思维,释然。但不能一笑了之,事关教育,要多说几句。

先来概括一下这篇演讲辞的“中心思想”:我们面对的是一代地球有史以来从没出现过的“亚种”——独生子女。这个亚种可能完全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亚种”人。快乐教育、鼓励教育、素质教育是扯淡,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一再让步,它们使教育成为癌症。对付这些“亚种”孩子,就应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大棒,严格管教。

来看看这篇演讲辞的思维脉络:先抛出很多让人恐惧的“事实”,然后痛斥导致整个恶果的“行为”,最后给出自己救世主一般的唯一“良方”。

这种思维怎么如此熟悉?是的,从小老师教训我们——如果不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将来就会穷困潦倒。父母多这样“正义”地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关爱”我们。人一旦被恐惧震慑住,很容易就乖乖听话。这个思维模式相当好用。

我们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种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后来,终于对这种“必须考个好成绩”的思维模式有所反思和警觉。像我这样,没太多钱教授认为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应试能力”,不漂亮,不聪明,不勤奋,口拙手笨,不会讨好人,脾气也不算好,家境贫寒,竟然也可以幸福。于是不得不质疑,曾经老师们教训的那一套的真实性。于是对先让人恐惧,然后手挥大棒这一套思维变得敏感起来。

正是钱教授的这套思维模式触及了我的这个敏感点,让我想发出一些声音。

在演讲一开始,钱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论题:“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列举出一些让人恐惧的“现实”和观点后,他一直没有阐明清楚“什么是教育”,直接提出了一个主张——对孩子要严格管教,不让步,老师一手拿胡萝卜,一手一定要拿大棒。

整个演讲辞中,有不少极端描述。如:“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中国教育可能就是这个情况。”

“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亚种了。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

类似这些说法,我认为是对生命成长规律与教育内涵缺乏足够认知所致。
 
 
2
乱管教,可能管出“反社会”
 
管教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状况下,大声疾呼对孩童的管教有其必要性。问题出在如何管教上。在钱教授的演讲中,比较明确的管教方法是《弟子规》和“大棒”。

通篇演讲辞没有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尤其没有一丁点“尊重”意识。在钱教授眼中,要被管教的孩子们只是一群得寸进尺,一不留神就无法无天的小东西。缺少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癌细胞。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稍微探讨一下什么是教育,答案就会显而易见。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按我的理解,所谓教,就是修道,按照每个人的本性自然而然行事。这个本性是上天给的那个使命。三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关键是个“尊”字。教育就是尊道,尊天性,尊天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要学习,要成就自己,也要学会为社会服务,所以管教是必需的,也是作为成年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但若这个管教里没有了“尊重”,管教极可能走向伤害。

钱教授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众多骂母杀父的孩子,问题出在缺乏管教。稍微深入一点了解会知道,养出这样孩子的父母自身问题更严重。这些父母一般分两种,一是放任,溺爱甚至讨好孩子;二是缺乏沟通能力,日常冷漠,偶尔粗暴管教。

第一种情况,人们常常以爱的名义掩饰自己的懒惰不思进取。管教孩子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的,这是一种智慧,需要领悟孩子的天性,了解生命成长的规律。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需要从头开始不断学习的新课程。相当具有挑战性。以爱的名义溺爱或放任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对教育本质和生命成长规律的无知,是一种懒惰。爱并非是每个人天然就会的,它是不断学习,不断修炼达到的一种智慧。

第二种情况,是无知却不自知,理直气壮地以为只要生了一个孩子自然就升级当爹当妈,就有了尚方宝剑,不高兴时,老子给你一棒子。在这样没有生命尊重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的言行有责任意识?

尊重,是管教的前提。没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管教出反社会人格的人。孩子的天性其实是渴望有边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3
两个孩子的故事
 
讲一个女孩的故事。八年级时,她困惑地问我:我在五年级前都是很笨的,但为什么现在同学和我自己都觉得我挺聪明的呢?我很肯定地告诉她:你那么灵气,怎么会笨呢?“那时候,老师天天骂我是笨蛋。然后我就真的觉得自己很笨了吧?”

在她一至五年级的那个学校,她的老师奉行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可倔强的她不服从这样的管教。她的耳朵曾被老师提起来撕裂过。六年级时,她转校到了我们班,却是我见过的最懂规矩的孩子。十几天游学途中,每一餐孩子们都会集体先感恩,然后等老师动了筷子后,孩子们才开动。能做得这么好,和她的带头作用分不开。只要是有道理的,她会非常坚定去执行,即使是自己的好朋友疏忽了,她也会毫不留情地提醒。再散漫的孩子都会跟从。她只是以理服人。

一个家长给我分享了她的观察。那次,这位家长带着十几个孩子在农庄里收割油菜籽。吃午饭时,虽然没有老师在场,他们一如既往地先感了恩。临时这位家长有一个紧急电话,就起身出去接电话了。一个比较长的电话。当家长回到餐桌时发现孩子们还没有开动,菜都有些凉了。原来孩子们是在等家长来一起吃。并感谢这位妈妈牺牲周末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这位妈妈感动地说,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她也看出了是这位女孩在带领大家,说,这小小的姑娘太懂事了。

这小姑娘善良、热情,愿意追随有道理的引导,并且才华横溢,她倔强的性格让她行事非常有力量,也深具洞察力。要说我们这个又小又新的学校对她做了些什么的话,除了尊重,别的都无能为力。她的优秀美好是她本身就具备的,是她自己长出来的。

再来看看钱教授的儿子。钱教授举了个例子,说自己的父亲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就是看不惯儿子教训孙子。所以当他教训儿子时,他儿子不满意父亲的口气,反驳说,“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凭什么我要让我老爸高兴。”

钱教授举这个例子要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我却在这个例子中看到了未来一代的希望。其实钱教授的儿子并没有反抗管教,他反抗的是老爸的口气。他旗帜鲜明地质问老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这里面就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问题。钱教授没有领会到儿子话语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绝望现在的孩子再不管教就废了。

钱教授犯了一个绝大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那就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你是教授,是老爸,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基本责任。这是一个界限问题。你用不好的情绪对待别人,就是对别人领地的不尊重。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时。若钱教授换一种尊重的口气和儿子讲道理,其管教效果肯定会不同。需要学习改进的,首先恰恰是当爹的人。

下一代的希望就在于,他们有勇气对不尊重说不。懂得尊重万事万物,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自己,在自己不被尊重时能有力地提醒对方,这决定一个人究竟有多少幸福的能力。从钱教授儿子身上,我获得了更大的信心——即便是明星学者那么懂得大棒教育真谛的人教出来的儿子都这样自尊,可见大棒教育在这些新生代面前的无效。

任何一个时代对任何一代人来说都不容易。没什么好绝望的,不过都是修炼场。“文革”那么荒诞、严酷的环境,如钱教授所言,也造就了一代精英。独生子女这一代面临的是信息泛滥,竞争激烈,价值观念多元,食品与人身安全堪忧,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本身就不容易,家成了最后的堡垒。如果父母再糊里糊涂地管教孩子,没意识到彼此尊重,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杀父骂母的孩子有,每年自杀的孩子又有多少?若真像钱教授提倡的,给老师大棒,给家长大棒,孩子还有什么活路?

有一天,我和一个孩子聊天。我对她说,对不起,那次,我对你的发火有点过了,发过火后我就意识到了。女孩先是一愣,认真地反问:“有吗?哦,即便有,也没关系,因为被你骂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知道谁珍惜我。”我接触过许多顽固不化的成年人,但从来没有遇到过顽固不化的孩子。我与孩子们打交道,没有哪个孩子不愿意被管教。关键是如何管教。去观察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十有八九都是彼此缺乏尊重引发的。

缺乏基本尊重意识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教,是制造教育癌细胞的主因。可惜,往往制造者还不自知。
 
 
4
什么才是傻观点
 
钱教授在演讲辞中说,他的日记父母从小就看,随便看,也没有被看傻。到底傻不傻,看看他文中的一系列观点。

钱教授一会儿强调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会又说十年“文革”没有应试教育的严酷环境,造就了一批精英。这些精英中的一员,陈丹青说,也许正因为没有学校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他才侥幸成了画家。那应试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还是仅仅只是一个选拔手段?

更乌龙的是,最后钱教授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考不考国内大学无所谓。钱教授声嘶力竭强调最基本的素质——应试,原来他并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具备最基本素质?那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必须要死要活地具备那个最基本素质——应试呢?你知道有多少原本生理心理都健康的孩子被应试搞得要跳楼吗?目前社会需要应试,没问题。某个能力,有人擅长,有人不擅长,很自然。你把它拔高成人的最基本素质,相信这仅仅是出于无知,否则太阴险了。

还有这样的话:“孩子决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钱教授对快乐的理解太肤浅了。你真以为孩子就喜欢一天到晚傻笑着混日子,并把这称为快乐么?我的十三岁的学生告诉我,那样的一个下午太无聊了。

孩子是能理解快乐的深层含义的。你看那些更小的孩子三五成群在一块儿玩,玩得忘记了时间,你以为这群孩子在荒废时间?其实他们在练习社交。这是情商。和坐在教室里做考试题训练智商一样是学习。

钱教授,学习的领域很广泛。如果没有恐吓,没有压制,没有打扰,正面管教的话,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大多数成年人强烈。我家七岁小姑娘自己提出要练习书法,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自己提出要多写,说越写越开心,不愿停下来。偶尔有厌倦,就给自己鼓劲,坚持完成当天工作后对我说:妈妈,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

我们暑假的作业是找到自己最想学习的,并记录下学习过程。我的一个学生选择练钢琴,一天8个小时,学得不亦乐乎。一个学生学数学,要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大热天趴在桌子前汇报作业,一脸灿烂的笑。

你问问他们,他们会告诉你学习是快乐的。但不会说学习是轻松的。我相信他们比钱教授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快乐。

从钱教授的演讲来看,应试、胡萝卜加大棒就是他所认可的教育了。演讲中,钱教授说,“我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又说,童年“一点都不快乐”,“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他是在被催逼和大棒的思维模式下长大的,当了爹,成了明星学者,怎么依然不懂得尊重儿童,说出一大堆傻话?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