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温儒敏:高考改革的四种措施与设想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燕南园爱思想    点击:

 

  多年来社会都在迫切呼唤高考改革。的确,高考已经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所谓应试教育,跟高考的“指挥”直接相关,人们渴望高考改革,是合理的,必然的。课程改革推行12年,进展艰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家都赞成,却又难于实施。教师的无奈,也因为要面对高考这个巨大的现实。课改之前,很多学者猛烈攻打高考,以为取消高考或者实施根本性的改革就能推进素质教育,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争论,大家越来越感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高考不能取消,这是国情所决定,但要改革又好像是天大的难事。真的那么难吗?到底难在何处?应当如何着手去改?根据学界近来的一些研究和提议,加上我自己的思考,这里提出高考改革可能推进的四种改革措施与设想。
  第一种改革,是将高考社会化。
  改变历来由各中学组织考生参加高考的办法,改由考生各自到所在地区(街道或县、乡镇)报名并参加所在地考场的考试。各中学只负责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合格者即毕业,并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学业水平考试只是一种综合性的水平测试,难度系数要远低于高考。这样就能把学业测试和高考选拔分开,多年来以考试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手段的状况会得到缓解,学生平时的学业负担自然会减轻。更重要的是,中学不再进行高考成绩排名,减少攀比的压力,不再单纯以高考“论英雄”,这有利于把精力从赶考、备考转到正常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实施高考社会化,至关重要的,是国家应当明确规定,无论明里暗里,教育主管部门都不得再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
  第二种改革,是继续扩大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高考本来就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如果招生的路子多几种,就能减少社会紧张。近10年来,一些名校试验自主招生,重视通过笔试加面试来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关通过后,给考生的高考成绩适当加分。拿北大这些年的试验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通过了自主招生测试的考生,其高考成绩也是达到北大录取线的,即使不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也能考上。说明这种考试是有效的。还有的大学让中学校长直接推荐特长生,本义是不拘一格招人才,但和第一种方法比,实施效果差一些。另外,各大学互相争抢优秀生源,也有些不端行为,令人诟病,应当有所规范。但总的来说,自主招生的各种试验都应当坚持下去,稳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有权自主招生。
  社会上有些人担心自主招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因为教育条件限制,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显然在“整体素质”上可能会差一些,他们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也有困难。这可以要求学校在自主招生的名额比例上给农村与偏远地区学生一定的倾斜,以保证公平。事实上有些大学已经在这样做了。还有人担心自主招生会出现“走后门”现象。这只能制定法则,由政府加强监管。其实自主招生有笔试、面试,还要参加高考,几重保险,靠人情因素很难都“闯关”。
  第三种改革,是在政府主导的高考之外,积极提倡和推行第三方评价测试。
  考试是严酷的竞争,一刀切,只看分数,而评价则是更多地甄别、诊断,会比较细腻真实地评判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潜力、特点等等。如美国就有ETS中心,是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独立的考试测评机构。其功能是为高校或者用人单位评价测试人才,或者提供考试之外的参考。这种方式可以借鉴。
  中国应当容许成立私立的评测机构,政府只考察其资质、能力,不干预其具体业务,靠诚信与实力立足。这种机构多了,形成更注重真实能力和素质的社会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转型,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逐步走出“考试唯一”的死胡同。
  第四种改革,是高考自身的改革,包括几个学科总分的调整,以及命题与阅卷的改革。
  最近北京市教委发布2016年高考方案,决定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文理科综合300分调到320分,数学不变,还是150分。另外,英语将增加一年两次考试,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这个消息出来后,社会反响巨大,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也有不少人反对。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我是极力赞成这种改革的。这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反复研究后终于沉淀下来的结果,预示着举步维艰的高考改革终于又迈出重要的一步。其实,这10多年来,高考有没有改革呢?有的,比如语文考卷,有全国卷、各省市卷,一个改变就是知识性记忆性的题目少了,从九十年代初的40~50分减少到30分上下,占总分20%左右;考题设计也越来越偏重测试能力,让不同类型学生发挥的题目增加了;作文题目改变过去过于偏重抒情,往理性靠拢了。这些都是改革,或者叫改进。但现在高考是全国卷与许多省市的卷子并存,也的确有些良莠不齐。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最近研究评价了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就发现有些省市高考试卷命题水平不高,甚至有硬伤。所以高考要改,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命题水平。现在有些省市的高考命题队伍受条件限制,比如为了命题保密,要较长期封闭工作,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愿参与,只好找些年轻教师;还有行政干预多等等。这都很难保证命题的水平与质量。所以我主张,高考还是改回全国集中命题,比较稳妥。高考命题有机密性,但不是不能研究,考试中心应当突破圈子,从政策上鼓励研究,不断提升命题水平质量。
  还有就是阅卷,一些困扰多年的问题也亟需解决。拿语文高考阅卷来说,作文占60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对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的阅卷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不能很好地反映考生水平,对考生是很不公平的。造成高考作文评卷的“趋中率”畸高的原因,一是阅卷等级划分标准虚化,比例失调。二是因作文评分有不确定因素,普遍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阅评,彼此打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这规定本也为保证质量,但却容易造成阅卷者为求“保险”而彼此“趋中”。作为高考语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就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广大师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考个“趋中”的分数,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语文课方面下功夫了。这就应当改,想办法让作文评分正态分布。
  此外,阅卷也需要改进。目前不少省市阅卷老师的更换比例过大。普遍规定,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由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各50%组成,但由于阅卷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洁的小时工报酬),而大学老师的科研、教学任务又重,难于抽调人员参加,只好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研究生去阅卷,往往不能保证阅卷质量。高中教师对参加阅卷倒是有积极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高考备考,有的学区、学校甚至把轮流派老师参加阅卷作为“备考”的攻略。这些偏向都应改进,也不难改进。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其改革政策性强,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极大反响,需要稳步试验与推进,不能动作过多,大起大落,但也不能只考虑“维稳”,无所作为,甚至拒绝改革。只要政府部门牵头负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行高考社会化、自主招生和第三方考试评价的试验,齐头并进,共同攻坚,那么多年来所呼唤的素质教育以及减缓应试考试压力的前景,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