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钱理群: 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共识网(微信igongshi)    点击:

摘要
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刚才说到贵州毕节4位孩子自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共识君按:6月22日,由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主办的“2015年高级教育管理研修班”开学暨“脚里学院”启动仪式,在拥有90年历史的辅仁大学旧址举行。

 

沉寂多时的钱理群先生受邀出席,并发表精彩讲演。共识君授权独家发布。

 


钱理群在现场

 

今天在脚里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见到贵州老乡,见到来自农村教育第一线的诸位“好校长”,我感到很高兴,很亲切,因为我和贵州这块土地,与贵州有着长远的血肉般的联系。

 

早在1960年,也就是四十五年前,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分配到贵州教书,先在安顺卫生学院教书,后来在安顺师范学院教书,一直到1978年考研究生,我才考回北大,那时候我已经39岁,也就是21到39岁,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和贵州乡亲一起度过的。

 

那时候的卫生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是面向农村的,我的学生毕业后也是到农村去,后来基本上都是农村医生或者农村教师。应该说我一直跟贵州的教育,也包括农村教育有一种我称为血缘般的关系。

 

这一次脚里学院的老师要我来和大家见面和讲话,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但又有点不安,因为远离教育第一线,也就没有了发言权。对今天分派给我的这个题目:“关于农村教育的动力问题”,更是说不出什么。我能够说的,是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我姑妄说之,诸位就姑妄听之吧。

 

我要说的是,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

 

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安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你们脚里学院说的,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

 

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

 

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

 

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即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

 

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白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

 

我对总体教育很绝望,但看到第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所以这些年,逐渐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情?因此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的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就肯定有希望。

 

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我们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人有共同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要认为我们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教书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第一,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的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的改变。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达到“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

 

第二,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和你们这代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有无限牺牲自己的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但你们认为,首先燃烧自己是在说大话,我这么做是我自己活着快乐,我自己觉得有意义,要做低调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背后是有信念的,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刚才说到那个事件(贵州毕节4位孩子自杀),我专门写文章,我还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一个人活着,为自己的理想活着,第二为父母活着。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对父母与子女间情感的伤害太大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上学打工,我死了也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活着的理由,因为他曾经快乐过,他有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

 

但是人要活着,青春期要快乐的活着,要积极向上,要对未来充满好奇心,这都是青春期的想法。这样的本性的教育才有可能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对青春期要有信心。

 

第三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

 

我觉得有三个自信,第一对人性的自信,第二对于青春,对于童年的信心,第三就是对教育本身的信念。

 

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

 

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我给志愿者算了一个账,现在全国志愿者的组织大约30万人。每个志愿者组织至少30个人,哪怕你影响30个人,30万人影响30万人,持续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在座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彼此是不知道的,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我认为中国要改变,希望是有的。

 

(觉得钱理群老师讲演很赞,请扩散~~)


 

 

共识君的后台长什么样?有高人留言吗?有美女示爱吗?有知心大姐送温暖吗?【后台】栏目即日开通,拍砖、吐槽、求助、献爱心,都可以来后台骚扰共识君,共识君会不定期将留言精华公之于众,并选择性回复。我们的“标准”是:有理有趣有逼格;我们的“口号”是:让共识成为可能。按下后退键,一个有理有趣有逼格的后台等你来造!

 

昨日【您对“高薪养廉”持何态度?】的调查结果在这里

 


(点击图片可见)

 

今天的【后台】,点下方

 

[后台]共识君答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