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掐尖互撕,北大清华距世界一流大学还很远

发布时间:2015-06-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

正值高考招生季,今年清华、北大两大名校对高分生源的争夺升级为公开互撕。
 

 

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组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转发并回应,“兄弟,从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接下来双方又见招拆招几个来回。

 

虽然当天下午两校已删除相关微博,表示反对“招生中不文明行为”、“重申招生相关纪律”,但关于 “掐尖”的讨论并未止息。名校为什么热衷“掐尖”,不顾节操碎一地?

 


图说1:北大清华争抢重庆文科状元 北大派专车接人

 

高分考生家长与高校“讨价还价”很普遍,甚至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
 

 


图说2:6月25日,广州执信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相拉着高考全省理科前十、执信中学叶彤商谈录取问题,招生老师甚至将叶彤逼到墙角无法走动。

 

每年许多名校都会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本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但是和招生组沟通的绝大多数是家长,学生有主意的极少。家长问得最多的是“这分上什么专业才不亏?”

 

由于对高分考生的争夺激烈,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他们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招生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考生的报考意愿和信息全部搞清楚,所以先接触的也不全是高分考生。此外,为了减轻工作量,录取人员往往倾向于先签协议,相当于纳入招生计划名额了。其实,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用,协议双方都不必负责。前几年,南京就出现过某高校与多位考生签了预录取协议,但最终没能兑现的情况。

 

现在同一个层级上的高校,往往只有两所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
 

 

图说3:2010年清华、北大两校公布的高招数据有多处相左。北大称录取了超过6成的状元,清华则称9成的理科状元报考清华。

 

为什么名校非要“掐尖”? “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名校“掐尖”并非一直就有。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早年估分填报志愿,虽然可以通过招生咨询工作了解到哪些学生是尖子,但并不知道他们的分数高到什么程度。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招生是“群雄纷争”,多所高校的竞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同一个层级上的高校,往往只有两所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比如,清华和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这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很大关系。

 

另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几乎所有高分考生和家长都认为只有清华、北大是最好的大学。2013年安徽省理科前70名,只有一个学生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人都到了清华、北大。2012年,广东省文理前10的20名考生中有18人被北大和清华录取。

 

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图4:高考加分作假所涉考生多来自权势家庭

 

有人认为,“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但也有专家指出,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不过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前几年浙江一所中学40%的学生都拿到了航模加分。像这样学校和地区“集体放水”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没有任何人为这个事儿脸红。这是很可怕的,高考改革步履维艰也在这儿。因为很难找到更好地鉴别学生素质的方式。即使找到了,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保障机制和惩罚机制不健全,很多时候也都走向了“拼爹”。所以,高考制度改革牵涉整个社会,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做好的。

 

大学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图5: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高校招生应该拼什么?

 

各高校拼的不是抢了多少状元,而是谁提供的信息服务更好。招生工作应该做在前面,加强大学和中学信息的沟通衔接,而不是只在每年六七月招生时给考生做咨询。

 

中学也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让学生发现自己多样化的兴趣。北京一些中小学经常请院士去讲科普知识,院士们也都愿意去,因为能影响学生其实是很幸福的事儿。构建人生发展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可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如果大学和中学衔接得好,高分考生的示范作用就没那么强,高校之间“掐尖”的热度也会下降。

 

不“掐尖”,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应该更均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出路。

 

现在全国最好的大学还太少,如果能出现8到10所最好的大学,每所大学各有特色,那么以往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就能得到改变。不仅各高校对优质生源的竞争会往良性方向发展,考生选择趋于多元后,每所大学的生源也会更加多样化,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

 

什么时候,我们的高校不用再“掐尖”,而是能像哈佛等世界顶尖名校一样,在全球70亿人中挑选最优秀的学生?

 

文/王聪聪 图片来源于CFP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