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教师评职称,到底有多难,有多痛?

发布时间:2015-06-2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

导读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说的就是教师职称评定!不久前,网友总结了教师“十大痛”,其中“职称评定”高居榜首。

 

 
职称评定到底有多难?有多痛?一起来听听老师们说的关于职称评定的那些事儿吧!(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账号中国教育报 ID:Zhongguojiaoyubao)
 

 

职称评定“难”在哪儿?
 

 

名额太少,只能靠等

 

提起职称评定,淄博一位中学教师说,学校700多个老师,高级名额一年也就一个,中级名额2到3个,排队等高级的有300多人,等中级的100多人,“几乎看不到希望。”

 

 

名额紧张,一直是职称评定的老大难问题。

 

不少老师反映,优秀的老师太多,可职称名额太少。一些老师已经符合了条件,摩拳擦掌地准备评职称,可是一年也不一定能等来一个名额。

更有老师反映:“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评职称更难,要论资排辈,这个退休,那个补上,只能等着。”

 

“俺也不去想高级职称了,前边一群人排队呢!”山东“80后”教师李虹“乐天知命”,“没有名额啊,论资排辈,干得再好,晋级还是没有希望!像我这么大年龄的,能评上中级已经很幸运了!” 

 

因为名额少,一些学校采取职称评定的评、定分开政策,虽然有一些老师条件符合了,但是还要等名额,这也让一些老师感到焦虑。

 

不同地区之间,各级各类的教师之间,在评职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网友@王长厚说:教师职称尤其是解决“民办园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还有老师反映,在评职称的机会上,城乡教师差距巨大,相比城里,农村教师评职称更难。

 

重科研轻教学,一线教师评职称难

 

在职称评定中,年度考核、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定等,都可作为参评高级职称的业绩条件,而在这些荣誉的评定方面,和中层以上干部相比,普通教师普遍处于劣势。

 

 

孙明说:“能得到高级荣誉的一般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多年,也不一定能获得个小小的区级荣誉。”

 

“现在的教师早不是从前那种安安稳稳、悠闲自得的教书先生了。”有教师表示,一线青年教师身上都压着很重的教学任务,难以有时间开展教学以外的研究工作,可绝大多数的考核都以科研为主,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等级、申请的课题数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而最大的难题在于,越有资历、头衔的老师越能拿到高级别课题,越能有更多机会,一线青年教师几乎没机会。

 

职称评定“痛”在哪儿?
 

 

存在不公平现象,学生喜欢、课教得好的教师未必能评上

 

圝圝有网友留言表示:职称和工资挂钩,对教师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机会一来,有的老师就拼命找关系,找人代写论文,甚至形成了产业链。现实中,有这种“谁的关系硬,谁就能评上职称”的现象存在。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存在拉关系等现象。

 

 

还有网友表示,老师为争指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和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教师程平工作近20年,成绩突出,就是晋升不上一级教师。“因为每次晋级标准都在变,量身定做、名额分配,人为因素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程平说,“精力放在晋级上,哪还有心教学啊!不仅如此,还人为增加了教师之间不合理竞争的内耗,说起来是笑话,传出去丢人。” 

 

评上职称的老师易懈怠,没评上的只能“多劳少得”

 

人民网一篇报道显示,晋升了职称的人有40%以上的早已不再代课或不用代课了,他们中的人有的当了校长、中心校长、报账员、督导、后勤人员等;而另外一部分仍处在一线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绝大多数不再担任所评学科的教学工作。

 

因为职称与工资紧密挂钩,一些教师反映,评上职称的教师与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一线工作,最为辛苦,但却因为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资,这挫伤了一线老师的积极性。“比如,班主任劳累又费心,待遇比较低,很多人不愿干。”

 

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几位来自山西的教师网友呼吁代表委员关注教师职称问题:“教师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导致教师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

 

准备评聘材料精疲力尽,老师无法安心教学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选就是做各种材料!”中国教育报微信的网友反映,为了评高级教师职称,往往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做好材料,反复地修改,反复地上传。

 

在百度上搜索“职称程序”,小编发现,百度经验中专门有一条“教师评中学一级职称的超详尽流程”,点开一看有八个步骤。

 

正因为程序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一些老师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应为教学,而如今却往往要为评职称而花大量时间、精力在准备材料等无关教学的事情上。

 

“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现在却有这样的现象:跟职称有关的我做,跟职称无关的,我就不做!”中国教育报有网友认为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还有老师反映,评职称所考察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够科学反映出老师的水平,一些上课很棒的老师评不上职称,而一些评上职称的老师,实际上课却上得不怎么样。

 

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说,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职称制度如何改革更科学?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2015年工作要点,其中指出,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应该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建立教师委员会进行同行间的业内评价、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全程的监督、审议和多方意见表达,以保证教师职称评定的公正性。

 

广州罗湖区某市属重点中学一位不愿具名的班主任老师建议,应建立起学校、市级、省级三级的评审机制,以形成相互制约监督,同时要求每所学校届时公布职称评定标准,以形成学校间的相互监督;在两名条件相当的老师中,应首先考虑来自非名校教师的职称评定。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徐生坛建议,应让领导干部与一线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分灶吃饭”。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一位研究员称,现在为职称评审而发表的论文占了期刊论文三分之二的比重,但论文质量却很差。“明确岗位的要求和核心的业绩很关键,如果岗位需要论文,那就保留,有的岗位不需要,就可以不要论文,不能本末倒置,为求论文而论文。”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对此,很多受访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充满期待,希望改革尽快落地,让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更有希望。

 

文/刘庭梅 刘水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