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马建红:高考,走过独木桥的公平

发布时间:2015-06-13      来源: 马建红的法律博客    点击:

在当今时代,要预防、减少甚至杜绝作弊现象,需要社会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需要人们提高对替考危害性的认识,作弊所败坏的是社会公平的根基,在道德上则构成一种欺诈。

 

文 | 马建红

来源 | 马建红的法律博客

 

作弊与考试如影随形,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作弊现象,所以每年高考时作弊新闻都是要上头条的,所不同的只是体现在手段的不断翻新上。今年高考第一天,江西考生替考作弊的消息就很吸引眼球。像这样替考者用印有自己照片的证件参加考试还真罕见,其背后反映的是替考组织者的“一条龙”服务。通关节到如此地步,虽不敢说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

 

就在高考前不久,另外一则有关考试作弊的消息同样震惊了国人。根据美国司法部5月28日的声明,称有15名中国公民被宾夕法尼亚大陪审团起诉,原因是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这15个人中有人伪造并运送假护照到美国,有人利用假护照进入考场进行考试,帮助他人获得托福、SAT以及GRE等考试成绩,有人利用虚假成绩申请美国大学。在美国并没有将“替考”笼统地指称为“作弊”,而是被指控为各种具体的罪名,包括合谋犯罪、伪造外国护照、邮政及电信欺诈等。虽然这15名被告目前仍被推定为无罪,但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邮政及电信欺诈罪、伪造外国护照罪、合谋罪的将分别最高可判20年、10年和5年监禁,而这三项罪名每项又都可以并处25万美元罚金。如果罪名成立,这15名被告自毁前程不说,还使中国留学生声誉大受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与美国大学理事会,将会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替考作弊走出国门,让人遗憾,也让人作呕。

 

要杜绝或减少替考或其他作弊现象,还考试拔擢人才以真正的客观与公平,除了应该借鉴美国人这种“小题大做”的做法外,还应该学习古人以设立严密的防弊体系,加大对作弊者的惩处力度,使人们不至于因代价小而铤而走险。

 

中国人的考试历史,从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创立科举考试时起,至今已有1400多年。科举制虽然在1905年便即废止,但考试的方式却被保留下来。这一制度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在所有选拔人才的方式中,它是相对来说弊病最少、较为公平的一种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也因此成为民间最励志的诗篇。

 

为保证科考者的平等竞争,在宋代就已创立了糊名考校法和誊录试卷法,而为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通关节”,还特别创设了锁院制度。在今天的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比对带有照片的身份证和准考证来鉴别学生的真伪,在没有这些技术的古代则只能用一些“笨”办法来防止替考事件发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就在《西潮·新潮》一书中讲述其参加“郡试”的过程,“清晨四点左右大家就齐集在试院门前,听候点名。”监考官是绍兴知府,“他提起朱笔顺着名单,开始点名。他每点一个名,站在他旁边的人就拖着长腔唱出考生的名字。考生听到自己的名字以后,就高声应答:‘有!某某人保。’保的人也随即唱名证明。监考官望一眼以后,如果认为并无舛错,就用朱笔在考生名字上加上红点。”这里的“保人”要对考生的真“假”负责,如果发现替考者,保人自是要负连带责任。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年代,这种“笨”办法倒也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除了这些防范措施外,历代统治者对“科场案”的打击力度之强,也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比如对“贿买”主考官的情况,行贿与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相信很多人都记得鲁迅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的家族曾遭逢变故,而变故的原因则语焉不详。周作人在其散文中,曾有所述及。原来他们的祖父介孚公因与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相识,“亲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由介孚公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当然另有酬报。”而在事情败露后,介孚公被依法办理,虽经“从轻”发落,仍被定为“斩监候”,一直押在杭州府狱内,经过了八个年头,庚子之乱之后的辛丑年才得以放免。这是科场案中活生生的例子。

 

不过,在古代虽有严密的防弊体系,又有严厉的惩治措施,却依然不能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原因就在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通向成功的独木桥,像《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说的,读书人“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而一旦过了这座桥,荣宗耀祖,种种好处会如约而至,“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既然如此,科考中的作弊自然也就屡禁不止。

 

在当今时代,要预防、减少甚至杜绝作弊现象,需要社会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需要人们提高对替考危害性的认识,作弊所败坏的是社会公平的根基,在道德上则构成一种欺诈。此外,更有效的措施应是加大对作弊者的打击力度,无论对考生还是替考者均应给以重惩,作为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过错付出沉重代价,这或许也是成长的代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