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高考改革改什么

发布时间:2015-06-11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高考只是一种低成本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效率未必高,带来的负作用也不少,但胜在成本低,这在过去中国还不富裕的年代是迫不得已的。

2015年的高考结束了,高考制度也行将发生变化,此前落实的高考改革新方案也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包括文理不分科,由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英语高考前置、考试社会化等。

现行的高考制度主要特征是“统一”: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虽然没有全国一张卷,但各省考试时间相同、试卷结构与内容等大体相近。参加统一高考是绝大多数适龄学生升读大学的唯一途径。考虑到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学校和家庭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学生考取高分都不为过。

统一高考是革命性的举措。民国时期的各校自主招生考试非常不利于贫困家庭子女投考,降低了社会中下层获得精英教育的可能,而“文革”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制、民国的教会学校等过于强调家庭出身,容易造成精英阶层的再生产。英美等地的私立高校大量出现精英大学贵族化现象,学校成为阶层区分的重要工具。

但统一高考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统一高考就要考虑全国各地区的多样化,考查内容不能太难、太偏,哪怕是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这个在城市里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农村学生也可能会表示从未见过高速公路,父亲更没开过车。要全国统一,对学生素质的考查内容也不能太多、太具体,并且要标准化,无法采用面试、推荐信、申请信那样有丰富内涵的方式,最终还是会局限在几张考卷上。

既然高考只看几张考卷的成绩,那么学校、家庭和学生就把所有的精力与资源全部投入到那几张卷子上。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二中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它们以准军事化管理压缩学生的非必要时间,将学习内容标准化,以题海战术重复性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抹平智商、家庭出身带来的差异,提高目标产出(试卷成绩)。

高考的指挥棒效应,扭曲了高等教育之前长达十二年的国民教育,学生只会考试,忽略了素质教育,只会解题、只背住了知识点,不会运用也提不出好问题。也有人将中国缺乏创新思维、创造性不足等问题归咎于应试教育,虽然这些指责有些偏颇,但应试导向的教育,确实浪费了学生和家长的时间、精力,学生接受的教育本应该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从这一点上讲,高考改革的动力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既然现有的统一高考让素质教育失灵,那么就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多考查素质,利用其指挥棒效应推动素质教育。十二年前,高考改革开始试点,在部分知名大学试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不仅考查的内容多元,如学术潜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考查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面试、推荐、夏令营等。从国际经验来看,英美等名校采用标准化考试+申请制,也越来越成为一些大学倾向选择的方案,并率先应用在研究生的招录中。

这种先进的招生录取模式,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有更高要求的同时,确实可以改变家长和学校的行为模式,但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素质教育意味着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掌握表达、沟通、思辨等能力,还有更抽象的毅力、勇敢等品德,这些素质的培养绝不是几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首先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自身教育素质过硬。现有的教师素质恐怕还无法承担这种责任,家长的能力恐怕也是力有不逮。我们要明确一点,高考改革要重塑的绝不仅仅是招生录取环节,主要困难在于教师、家庭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

其次则是巨大的资源投入,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花费不菲,场地、体育设施等硬件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能否找到足够多有能力的老师也是个问题。这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还需要营养、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配套。素质教育和高成本教育几乎可以画等号,当前财政和家庭是否有这个支付能力是存疑的。

应该明确的是,高考只是一种低成本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效率未必高,带来的负作用也不少,但胜在成本低,这在过去中国还不富裕的年代是迫不得已的。到了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部分地区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标准行列。我们也许已经有能力负担得起素质教育,可以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转变为考查多元素质。同时也要警惕,这绝不意味着高考可以一改了之,因为低收入家庭无法独力负担起素质教育的费用、精力与能力,政府必须承担起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均等化的责任,以防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招生录取机制成为精英家庭再生产的工具。


转自: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