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朱永新:家庭教育最薄弱的三个地方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现在的父母们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好。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如果使蛮力,一味严格要求孩子或者一味溺爱孩子,都无法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如何使巧劲,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是许多家长想了解的。为帮助这些家长解开心中疑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请他来谈谈这个问题。

   

   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请问,家庭教育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呢?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我们总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是很多成年人犯下大错,都能追溯到他的童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成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呢?这是因为:

   第一,家庭对人生来说格外重要。人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重要场所:一是母亲的子宫,生命之初,我们在那里吸收营养,通过母体感受外部世界;二是家庭,随着一声啼哭,一条小生命来到世上,这之后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家庭、父母来进行;三是学校,孩子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当然他将来能否成才,还要看回到家里的情况;四是职场,我们总要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并在职场拼搏、晋升,但是累了倦了,还是要回家歇息。所以,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最重要的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也将回到这里。

   第二,童年的秘密还远远没有被完全发现。心理学家讲,人的大脑就是一个黑匣子,而儿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黑匣子。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对儿童情感、习惯的形成,童年对人的一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科学研究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揭开这个秘密的时候。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揭开这个秘密,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自出生到5岁之间,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方面从周围摄取的,比他从5岁到终老一生所摄取的要多得多。这也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是人诞生的摇篮。一个人的童年,并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而他的童年由谁带路,周围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童年本身对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孩子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最初的价值观,都已初步形成。学校起到的作用只是改造和校正,并进一步帮助他成长。

   第四,家庭是如此重要,然而在家庭教育之路上却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开车,我们大家都知道要考驾照,没有驾照不能开车上路,否则就要被警察罚款。然而,做父母不要证就可以,只要你有了孩子,你就升级成了父母。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百倍、千倍!因为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非常复杂,是门大学问。但是,我们竟然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并行使父母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实在不公平。

   第五,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现在一个家庭中,大都是一个孩子有一对父母和四位老人疼爱,但是大人们的教育态度往往不一致,父母更愿意配合学校紧盯分数,看孩子将来能否考上北大、清华;老人则溺爱孙辈,要啥给啥。家庭教育各念各的经,结果教育功能得不到强化,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记:中国有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朱:的确如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因为大部分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他们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以为教育不是他们的事,他们的事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这孩子以后就交给您了。”言下之意是,孩子的教育跟我没关系了,万一出了事,是您的错,您得担着,别找我什么事。

   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家庭当中的某些冲突和矛盾。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缺陷的,天才在人群中能占到5%就不错了,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只能拥有普通的智商、普通的才干和普通的生活。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在智力上战胜所有的同龄人是不现实的,而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说,我喜欢清扫垃圾,你愿意让他扫吗?孩子说,我喜欢开卡车,你愿意让他开吗?我想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不能同意的。是,现在我们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还不尽合理。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一个好的技术工人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生活品质跟一个政府部长没有大的区别,同样也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责怪家长太势利。

   但是,孩子是有差别的,这是实际情况。家长一定要知道,不要强求你的孩子和班上成绩第一的孩子一样。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你的孩子做了第一名,人家的孩子就做不成了,大家都拼第一,不是在互相残杀吗?与其这样,不如放孩子一条生路,他的学习成绩第一,她的体育成绩第一,你的孩子热爱劳动第一……每个人都做自己的第一,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争抢分数的第一呢?

   父母容易重智轻德,犯教育功利化错误。都说“一白遮百丑”,现在我们的教育当中,考试成绩就成了这遮百丑的“白”,只要考试分数高,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任性,可以自私,家务也可以不干,还有额外奖励。为让孩子保住成绩上的优势,有的父母甚至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同学,不要把好的辅导书借给同学。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冷漠,甚至对家人都不关心了。教育不关注人品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

   另外,有些父母容易走极端,对孩子不是宠爱至极就是冷漠至极,尤其是前者,过度关心、照顾孩子,造成了很多孩子年龄虽然一年大一年,但是内心难以长大。

   好的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现在,很多父母不想学习,也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总觉得自己在职场拼搏已经够累的了,回到家只想放松一下,无力与孩子多交流,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得到成长。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记:除了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外,您还有什么需要嘱咐家长朋友的?

   朱: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很多人都很关注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当然身体健康很重要,因为没有身体哪来的精神呢?但是如果你以为身体成长了,精神自然就会成长,那就大错特错了。

   身体的成长,遗传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身高、骨架甚至一些疾病,都可能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科学家的后代在长相上会像科学家,但是以后不一定就是科学家。因为精神的成长,只有通过阅读和学习才能获得。

   读孔子、孟子、老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和思想家对话,和大师们交流,才能得到他们思想的精髓,任何一个高峰,你只有攀登过才算真正地拥有。人类几千年伟大的思想和智慧,谁也不能生而获得,那么它在哪里?又怎么获得?它在伟大的著作里,在图书馆里。如果你不去阅读它,那些东西就是一堆废纸;只有当你逐字逐句地阅读它,你才开始拥有它。所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位。所以,阅读对个体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一件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求知过程。游历考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阅读,游历考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一个人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取决于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万卷书,一个是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重要前提。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这句话是我为某学校题的词。因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成为聚集美好事物的地方。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是阅读,图书是最美好的东西。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阅读,并为他们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

   现在,有些夫妻看起来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吃一锅饭,但是精神没有走到一起,各自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生活。通过阅读,夫妻之间也可以拥有共同的精神生活。

   目前,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一个人见识的真善美越多,心中的真善美就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具备真善美品德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它就在你读的书中,尤其是人生前14年读的书中。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此都有充分的认识。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看到这一点,做孩子的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和孩子一起成长。

   

   

    进入专题: 家庭教育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8944.html 
文章来源:《现代家长》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