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穷养儿富养女”的真正内涵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共产党员    点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口号曾引起过很多现代家长的共鸣。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心声:现在生活富裕了,再也不能让孩子过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日子了。别说“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使是成年的孩子,做着“啃老族”,花着父母的钱也毫无愧意。

 

  杭州的一个很有名的律师说,自己的女儿今年4岁,全家人给孩子买东西从来都不会皱一皱眉毛。衣服、食品、玩具,什么都要买最好的,花在女儿身上的钱一年少说也要五六万元。他的理由是:自己工作太忙,陪孩子的时间太少,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只有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尤其是女孩一定要富养。

 

  还有些新富家长说,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太可怜了。学习上我们帮不了什么忙,只能在物质上给他最好的。

 

  很多父母其实知道不能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孩子,也知道教育孩子做人比成才更重要。但无法回避的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一种畸形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根深蒂固,往往舍不得孩子受苦,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而对他们的要求就只有一个:好好学习。

 

  当孩子的需要被过度满足时,他的快乐感会递减。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时时应牢记“再富不能富孩子”这一原则。

 

  被“过度满足”的孩子特别依赖父母,没有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阅历,更承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特别当有大量金钱可以支配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做各种危险的尝试。

 

  所以,在物质方面,要“穷穷”孩子,而精神方面,则要给予孩子富足些。

 

  “穷养儿子富养女”被当下很多家长奉为教子圣经,这个古训正在被广泛的误读,很多家长认为,这里的“穷”与“富”单纯指的是物质。

 

  其实,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粗饭穿薄衣,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其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历练,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能够自强自立。

 

  富养女儿,也并不是对孩子一掷千金,打造成一个穿金戴银的“富家女”。而是一种呵护,相对来讲对女孩要娇宠。其主要真义是从小要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世能力,增强她的见识,使其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智慧。

 

  “穷物质”也不是必须要让孩子过艰苦的生活,而是要让他们经历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取舍、满足、克制、感恩与尊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勇敢、自强的个性。

 

  “富精神”是“富”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生活的态度,情感以及对未来探索的欲望,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关键。

 

   富精神、穷意志,要品质,根据性别差异各有侧重,这才该是“穷养儿富养女”真正内涵。(来源: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