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时评:学区划分 内部操作难有公信力

发布时间:2015-06-06      来源: 正义网    点击: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贺孩子节日快乐之余,也说说孩子们的烦心事。这几天,包括《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各地就近入学情况进行了报道。“家门口百米远学校上不了”,是孩子和家长最大的烦心事之一。  

  “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幼升小”和“小升初”)入学原则。这些年,虽有择校等其他入学、升学途径,但“就近入学”已是主流。去年和今年,教育部又连续两年发出“最严择校禁令”,强调落实就近入学。  

  但“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中,各地都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学区划分矛盾尤其突出。比如,在北京,大兴区西斯莱小区被划到南侧步行约30分钟的滨河小学,而分别位于其西南和东南的两个小区的孩子,却能越过西斯莱,到其正北方仅数步之遥的景山小学就读。在南部两个小区和景山小学形成的“品”字形结构中,位于中心的西斯莱小区偏偏被单“踢”出来,业主用“抠窟窿”来形容这种划片方法;在南京,市民顾先生为了女儿的“就近入学权”,将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各地发生入学争议的“家门口学校”,多是“好学校”——如果是所教学薄弱校,家长、学生估计巴不得不被划进去。这样说,不是说孩子、家长诉求不合理,而是想强调,围绕“就近入学”产生争议和矛盾,根源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教育均衡实现之前,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争议,事关孩子权益,也关系到社会公平。  

  在南京的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建邺区教育局解释:“‘就近’只是学区划分的一个原则,区域内学校布局、适龄儿童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都是学区划分的重要原则。”这一解释,从原则性角度看,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在3公里外的楼盘被划进学区,400米内的小区却划不进来的事实面前,却不免有些苍白。  

  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什么原则划分学区,市民几乎一无所知,只能被动承受。在5月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在南京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郑先生坦言,“很多地方的学区划分,基本都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套内部的工作流程来操作。”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这个问题涉及多方利益,教育行政部门担心,越是社会参与越容易纠缠不清、议而不决。  

  教育行政部门的担心,一个基本假设是家长理性不足。事关众人利益的决策,却将利益相关人排除在外;决策过程内部操作,公开、透明无从谈起。此时,如何保证决策科学、合理?“是否暗箱操作”,是一些人面对他们认为不合理结果时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  

  今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谈及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时,要求各地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实施方案,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理得清、说得明”;他还表示,“不管是划片过程、结果,还是招生过程、结果,都要把相关信息向社会广泛公开”。用刘利民副部长的要求衡量,一些地方的工作差得还很远。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