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温琼:知识仍能够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15-06-06      来源: 爱思想 共识网    点击:

我们系有一位姓郑的年轻教师,他的家乡在中部省份的一农村。2002年小郑从当地一所普通师范学院毕业,原本想要就此在县城度过余生,但一两年后,愈发感受到谋生之难,于是再次拾起书本奋力考研。2007年硕士毕业至今,凭依自己的努力终买了房子,买了车子,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他挺满足的感叹:知识也算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如果按照功利化的“命运”定义,知识确然改变了郑老师的命运。知识让他跳出了农村,落脚到了大城市,至少从物质上说,相较以往,他变得富有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例作为“知识改变命运”的范本啊。 
    前些年,有一名叫做滕振国的河南农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以38岁的高龄考上研究生,但研究生毕业后的结果却是无比尴尬的。对比郑老师的经历,这似乎又是绝美的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反讽。 
    不予置否,我们的社会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滕振国”,但更多的还是如郑老师这样凭依知识,改变了自身命运的普通人。 
    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它更多意味的是知识可以使得你内心指向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对生命有着不一样的认知。 
    但显然,无论是从言语含义的接纳度,还是流布时间的广度,最起码,它一直以来是作为极具物质诱惑性的口号激励着无数人刻苦念书,也确然使得相当数量的人从偏僻的山沟沟走了出来,在城市落根安家。毕竟,对于当下的镀金时代来说,改变物质的命运要比改善精神的命运现实得多。 

   近两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后的句号,逐渐的变为问号,越来越多的人发问:知识还能够改变命运吗? 实质上,语气的转变并不是虚无的怀疑,而是对社会结构的“反叛”:是鉴于权力对知识的倾轧,是鉴于阶层的日渐固化,是鉴于事业单位招聘的不正义。一旦将其脱离相应社会语境,不加限制的宣扬,只会陷入另一种可怖的极端。 
    在这样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嚷嚷着知识无用,怀揣着“创业梦”。尤其当高校精神庸俗的降格为“利益至上”,被剥离圣殿光环时;当青春的学子辛辛苦苦四年讶然发觉,自己梦寐的职位,却轻易被班上终日旷课的同学所占据,只因为他有一个领导父亲时,终悲观的慨叹:上大学还不如早去社会打拼。我耳边时常萦绕着这样的“嫩稚”的言议:人家好多老板高中,甚至初中都没毕业,不照样管理着一大帮出身985、211的学生。 
    可忽略的是,你现在和那位父亲是领导的同学还有着可比性,如果没有知识,你和他连比较的可能都没有。 
    可忽略的是,抛除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提,那些老板虽然没有念过书,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知识,他们在社会系统滚打磨练后的相关生活感触未必没有专家学者深刻。 
    我们只看到镁光灯下创业的成功者,却忽略了他们的背后还有着无数沦为“炮灰”的失败者。命运的改变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在学府念书汲取知识,无疑是最为保险稳妥的一种。 
    学历并不代表着知识,只代表着你在大学呆了四年。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单单保留一堆“死知识”,同样改变不了什么,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形成为自己的思维,并付诸实践,方能够改变命运。

    进入专题: 知识   命运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8827.html 
文章来源:共识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