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家族法文化再审思

发布时间:2015-06-05      来源: 韩伟 法律博客    点击:

现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中国人情感上对于家的珍视仍延续至今。回望传统家族法文化,我们不该仅仅“敝帚自珍”,而需要立基于现代法治文明进行反思。

 

文 | 韩伟

来源 | 韩伟的法律博客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它不止是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居所,更是一种在兹念兹的观念形态与文化情怀。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每个人都与家这一特定的时空产生了固定的关联,并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基底。通过婚姻与血缘关系,扩大家的外延,就成为家族,家族凝聚亲情、延续传承,影响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成为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

 

家族文化的法律表征

 

作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特征,家族法文化广泛存在于民事、刑事法律制度之中,对法律的运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

 

在财产制度中,家族法文化促成了特有的家产“公有”制度,也就是说,家产归属于家,而不是任何个人,即便是家长,也只是公有人之一,他仅行使财产的管理权,若未得家内共同公有权利人之同意,并没有随意处分家产的权利。家内的卑幼,更不得擅自处分财产,唐律明文规定,禁止子孙于祖父母、父母在时“别籍异财”,祖父母、父母亦不得令子孙别籍。在特有的家产“公有”制之下,家内财产的交易就形成一系列特有的惯例,在交易契约的形式上,必须要求家长等特定身份人“押署”;在土地、房宅的买卖中,必须要履行“先问亲邻”的程序,即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同家族成员购买的优先权。

 

在刑事法律中,家族法文化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刑事惩罚中的“家人共犯止坐家长”及连坐、缘坐制度。汉代法律就有“占租不以实,坐家长”的规定,唐宋以来,律令明确规定,家人共犯罪,若其属于行政、民事性质的,止坐家长,卑幼无罪。“止坐家长”,一是因其对外代表一家,二是因尊长有专制之义。

 

家族法文化也导致不同类亲属相犯法律制裁的迥异。为了“峻礼教之防”,同样的侵犯行为,因父子、夫妻、主贱等家内身份的不同,而决定刑罚的加减,故被称为“服制定罪”。根据服制关系中尊卑差别和亲疏远近,凡属人身侵犯,若尊长侵犯卑幼,亲属关系越近,科刑越轻;如系卑幼侵犯尊长,则亲属关系越近,科刑越重。凡属财产侵犯行为,不分尊卑,比照常人减等科刑,亲属关系越近,科刑越轻。凡属奸非罪,则不问尊卑长幼,服制越近,科刑越重。

 

家族法文化还促成了存留养亲制度。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刑法一样,传统中国也采取了血亲复仇的原则,“以命抵命”是最重要的刑法原则,在故意杀人等严重刑事犯罪中,犯罪人必须被处以绞、斩等死刑,以实现法律的正义。然而,若符合“孀妇独子”等留养条件的情形下,经司法部门提出留养申请,获得皇帝允许后,可免予死刑,在施以一定处罚后准其留养。“存留养亲”源于北魏孝文帝,犯人依律当死,但按儒家孝的伦理观念,子孙必须尽养老送终的义务。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后来渐发展为定制。

 

家族法文化的内在机理

 

家族法文化源于中国特有的“亲亲尊尊”的家族礼法。在传统家族法文化中,首先要维系家长、族长的至尊地位,同时要顾及尊卑长幼的礼教秩序,以及家内的和谐。如家产共同“公有”,保障家长对财产的管理权,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家内尊长地位。《礼记·曲礼》有:“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礼记·内则》中则言:“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不有私财者,家事统于尊,财关尊者,故无私财。此外,儒家文化强调孝道,家族财产的共同公有,禁止子孙“别籍异财”,除了保障家内财产的完整,更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家族尊长年老时“供养有缺”。死刑中“存留养亲”的制度,更是体现了情法平衡中对“孝道”的维护。刑事法中侵害、相盗、奸非等“服制定罪”,同样是着眼于通过保护特定的“法益”,维护家内伦理道德秩序。

 

家国同构是家族文化进入国家律法的内在原因。自西周以来,传统中国就采取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周天子通过将土地、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族等,建立起周天子与诸侯王、卿大夫、士等相互间的支配和依赖关系,成为层层相依的等级结构。这时,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家天下”。秦改行郡县制,在地方层面虽无宗法制下的层层分封,但以皇族为核心的家族宗法制并未消失,反而以“嫡长子继承制”、皇族特权等等形式加强。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合二为一,于是,家族观念,家庭家族间的伦理道德很自然地渗入国家的法律规范,成为传统法文化的重要特征。

 

齐家治国的政治理想是家族法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动力。在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思想中,“齐家”是被置于“国治”之前的,只有实现了“齐家”,才能实现国家的良治。在家之内,“家长”是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赋予其诸多权力的同时,也使其承担相应的义务,“家人共犯止坐家长”的规定,就是通过对家长的“苛责”,反向地督促家长从严管理家,实现“齐家”的目标。家内财产共同“公有”,既是为了维护家长的权威,同时也顾及了家内成员的生活保障,避免因流离失所,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

 

家族法文化的当代反思

 

家族法文化形成于传统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价值取向,当然也蕴含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价值。世易时移,现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中国人情感上对于家的珍视仍延续至今。回望传统家族法文化,我们不该仅仅“敝帚自珍”,而需要立基于现代法治文明进行反思。

 

传统中国的家族法文化有其积极的价值。虽然家族法文化基于区别尊卑长幼的儒家伦理观,与追求权利平等的现代法治格格不入,但在维系家庭、凝聚亲情等价值层面,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积极意义。来自西方的现代法律制度,主要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但对个体自由的过分追求,不免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社会的“溃散”。中国是一个“家本位”的国家,对于家的依恋、守护,绵延千年,因此,在法律的内在价值层面,就不止需要照顾个人的自由,更需要维系家的和谐,必须要保证个人自由与家庭和睦之间基本的平衡。就此看,就算一项立法目的正确,但如果违背了家庭和睦之宗旨,仍然不能称为是“良法”。

 

家族株连的腐朽法文化必须予以警惕。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程已逾百年,文本层面的法律制度已经全面走向了现代法治文明,但不容忽视的是,潜藏在法律制度之下的一些固有的法律文化、法律思维,并未彻底消失,刑罚株连家人的思维一直残存在某些人的思想中,闪现在不少司法或“准司法”实践中,甚至希望通过它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且不说现代法治首要的原则是“罪责自负”,严格禁止因亲缘身份关系的连带责任,即便以中国传统的家族法文化来说,其最根本的要义在于维系家的完整,实现家族的传承,刑罚株连的极端方式,除了凸显专制刑罚的残酷、增加刑法威慑力之外,与传统家族法文化的根本宗旨相悖。因此,无论从现代法治人权保护出发,还是立足于传统法保护家的取向,各种刑罚、“准刑罚”对家人的连带科责等家族法文化的消极倾向,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彻底根除。惟其如此,中国法治才能真正走向现代文明的正途。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