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80后父母:“独一代”还是“祸二代”?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共识网(微信igongshi)    点击:

80后父母:“独一代”还是“祸二代”?

 

豆瓣上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将近10万组员。“祸害”是不少80后子女对50后父母的形容,因为不满父母用自己时代特征留下来的生活和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曾经叛逆的80后如今多已为人父母,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育儿焦虑症,你有吗?

进入21 世纪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人渐渐结婚生子为人父母,这批年轻人既是新世纪第一批荣升的年轻父母,同时他们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物质条件逐渐丰富优越的一代,是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行而备受社会瞩目的一代。对很多年轻家长来说,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真是戳痛心经——几乎孩子教育的每一个难题都在剧中有所呈现:“幼升小”择校的残酷、买学区房的风险、隔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中西教育观念的冲突……作为育儿经验尚欠的“80后”父母,能不焦虑么?

和他们的父辈相比,“80后”父母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父母中自身是独生子女的比例显著增多;(2)孩子是独生子女的增多;(2)业余忙于与孩子游戏玩耍的增多,而辅导功课的减少;(3)核心家庭减少而主干家庭增多;(4)家庭收支层次改善,教育投入增多;(5)学历层次提高,对子女教育十分重视;(6)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极强,在养育子女方面分歧较大时很难妥协。

由于“80后”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目前市场上有大量优生优育的书籍出版,各种应对儿童问题的宝典也应运而生。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怀孕期间便会去主动寻求相关书籍,了解孕期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照顾宝贝或教育孩子出现困惑时,他们也是第一时间会上网提出问题征求答案。不过,热衷育儿书籍与网络的父母,往往也陷入信息过多的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孩子越小的时候也是越受生物基因控制而表现出个体差异,没有哪种育儿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即使被证明是科学的,也不能生搬硬套。面对纷纭复杂的教育信息,年轻的父母们难以分辨真伪和筛选取舍,跟风、从众、随大溜的现象比较多,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他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有的父母僵化于某种育儿理论及儿童发育标准对照自己的孩子和发展,一有不合便焦虑与恐慌;有的父母只凭网络论坛上不知来源的只言片语就迷信盲从,还有的父母在学习多种相互冲突的育儿理论后则完全陷入不知所从状态....种种现状说明“80 后”父母们在信息爆炸的21 世纪,也步入了如何选择信息的迷途。而这一切的根本,即孩子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个体差异,则被父母们忽视了。

不难看出,“80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视和期待程度,相比于他们的父母有过之而不及。受“要赢在起跑线”“天才儿童培养”等理论的影响,不少“80 后”父母认为,对孩子实施“教育”越早,实施的“教育”越多,就越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各种与儿童智力开发相关的商业行为都会受到不同父母的追捧,无论是进行“早教课程”的专门亲子机构也好,还是以某种特色(如“珠心算”“蒙氏数学”“双语教学”)做噱头的幼儿园也好,打着“智力发展”的旗号,父母就会心甘情愿买账。

事实表明,父母对儿童的了解不够,过分关注细节反而容易导致自身常陷入莫名焦虑。而过分干预儿童的自然成长,在不恰当的时间揠苗助长式地“开发”儿童智力的方式,不仅有害于儿童的身体(如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写字损害了儿童小肌肉群正常的发展等),也有害于儿童的心灵(比如过早训练逻辑思维,会让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力枯竭等)。

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

据调查,有95%以上的家庭女儿结婚后生下孩子都由自己的父母来帮助抚养或照看。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经济上,“80后”童年时期的物质条件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在学生时代,父母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使他们养成了花钱无度的消费习惯,不少人是没有积蓄的“月光族”。在这种情况下,“80后”的“50后”父母们不仅替他们抚养孩子,而且还“顺带着”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费用,使这种替代关系更加“名副其实”。“50后”们奋斗了大半辈子,面对着退休后大量的空闲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和精神空虚,因此,自愿替子女抚养第三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需求。

心理上,“80 后”是由父母照顾着长大的,虽然已经为人父母,可是“儿童期”似乎还未结束,多数是“家务低能”。有调查显示,“80后”家庭中,20%由父母定期为其整理房间,80%长期在双方父母家里“蹭饭”,30%的夫妻把自己的脏衣服拿到父母家里洗,如果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这种情况就更严重。孩子的降生让他们手忙脚乱,加之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及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请经验丰富的父母来帮助,转而替代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价值观上,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一些旧的体制、价值观念正在“80后”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重塑、建构、形成。他们对待家庭的观念与传统思想已经不同,甚至有的人家庭观念淡漠,在面对家庭与事业、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事业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物质财富,从而忽视了家庭责任。这样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

隔代育儿虽然解决了许多“80后”父母的养育之忧,但也容易产生不少问题:老年人有时注重实施家长权威,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宽,不接受子女的劝告,这会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同时,不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掌握的知识比较落后,而“80后”正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必然导致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这都有可能引起家庭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祖父母易对孩子过度关注,破坏了亲子间正常的依恋关系,这会导致$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极端形式,也就是说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冷漠、娇纵的性格。

父母间的教育分歧怎么办?

2011年,华裔母亲蔡美儿的一句话——“严厉的中国妈妈比软蛋的美国妈妈要好”,曾经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虎妈”成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的缩影。“虎妈”代表的“魔鬼式”教育方法对不强调成功、相对松散的西方教育造成了冲击。

在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坚持严格的教育方法,绝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为孩子拉伸手指,向老师证明她可以练钢琴;她只让女儿吃无公害的有机蔬菜;为了能让孩子读上首都第一小学,卖车卖房,甚至全面牺牲自己的事业……这样看似咄咄逼人、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竟屡次“战胜”了信奉西方教育、崇尚快乐和天性的“猫爸”罗素。夫妻两人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合,上演了一系列“家庭战争”。

一直以来,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被认为是没有绝对性的,一百个家庭会出现一百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出现观念难统一的状况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80 后”父母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他们自己也是独生子女,在共同养育行为中缺少合作意识和包容的态度,因此不能主动协助对方共同完成养育子女的责任。和“80 前”父母相比,“80后”父母在养育子女行为中的耐心和责任感也比较欠缺,大部分“80 后”父母养育观念很现代化,但在实际养育中又很难实现养育目标,他们的养育期望与养育行为是矛盾的。

“虎妈猫爸”是中国式家长的普遍现象。中国式家长常见家庭教育分工,爸爸更多关注教育的大方向,妈妈多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当关注细节的时候,就容易为日常琐碎的事情而多言,唠叨妈妈的形象就此产生。过多的关注细节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但是只看大方向,忽略细节管理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

孩子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孩子本身还不完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自己利益的一方。时间久了,有些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搬出“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来作为挡箭牌,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家庭的和谐。而像电视剧中演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互相掐架的情况更不可取,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学习和理解,而且,也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80后”的必修课

豆瓣上有一个名叫“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影响甚广,小组成员由众多不满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构成,他们倾诉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残暴和不仁,甚至互相交流报复反抗父母的方法。可以说,教育的功利化压力和应试化氛围早已让孩子反感,家长以分数为准绳,把自我意志强加给孩子,忽略孩子个性和感受、情感和幸福。曾经抱怨过自己父母的“80后”如今为人父母,他们是否也会成为子女眼中的“祸害”2.0版本呢?

这些我们无从得知。我们知道的只是,目前仍有不少“80后”家长把子女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从未改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进入恶性状态,更是违背孩子意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迫子女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不仅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更超出了孩子本身可能承受的压力之外。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夫妻争吵,上下代争执,致使孩子的幼年成长蒙上了一层灰沙。尽管棍棒教育被兴趣班替代,但压抑、紧张的氛围从来没有远离,孩子稚嫩的心灵备受煎熬,天真与童趣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对于“80后”父母来说,也许在育儿这门人生必修课上,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辩证地看待身边的育儿理论

对关心孩子成长教育的“80 后”父母来说,建立一个科学的育儿观非常重要。因为身边的各种育儿理论层出不穷,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们,难免会迷茫疑惑。所谓科学的育儿观,需要辩证地看待影响儿童成长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等的相互作用,不轻信任何一种理论,也不盲目拒绝任何一种建议。以开放的态度,不仅了解应然,更要仔细分辨这种理论的来源根据,是否适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用再大的热情再完美的计划去实施教育也是枉然。教育以尊重“发展规律”为前提,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尽管每个成人都是由孩子成长而来的,但真正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成人并不多,父母要以谦逊的态度,多多学习现有的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尊重客观规律,并承认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重视对儿童的情感投入

当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早已不会困扰大多数儿童,但是不可否认,情感的饥渴不同程度地在儿童身上存在着。且不说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即使是城市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也常常缺失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这原因之一是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跟孩子共处,原因之二是父母不懂如何跟孩子共处。父母若真正能做到每天保证一定的时间用平等、关注、接纳和爱的态度与孩子相处,比给孩子买昂贵的衣服玩具要好得多。

家庭成员间经常进行沟通

养育子女时,家人尤其是祖辈与父辈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是很正常的,但是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保证,经常产生争执或者冷暴力的家庭氛围极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不足等伤害。家庭成员应该进行一致性的沟通,父母对老人的意见多尊重和理解,而老年人则要充分帮助父母的树立权威形象。“80后”的父母要注意从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各方面提升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不为人父母,不算长大成人。作为初为父母的“80后”们,凝结在他们身上的“父权母权”光环很弱,更多的是“人”的角色,未来他们需要跟随孩子的步伐一起踏上成长的道路,学习相互理解与尊重,避免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