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漫画
本期话题:媒体日前曝光了我国学历认证收费的种种乱象。一些毕业生吐槽,证明“学历证是真的”至少花费95元,动辄数百元。据悉,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认证收费现象。那么,如何治理认证乱收费呢?
认证报告由谁来认证?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教育部刚开始进行学历认证时,认证出的虚假学历达28%。这说明了学历认证的必要性。
在职称评定、政法干警录用、干部提拔等程序环节上,都有可能要求提供“学历认证报告”。问题在于,学历认证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出?我拿着学历证书去,当然我认为我的学历是真的,你认为我的学历有假,应该是你去认证,而不是学历持有者花钱来认证。再说,学历持有人拿一张认证书,到你那里你就相信?既然相信这张纸,那么,毕业证为啥就不能相信?这中间,非逻辑的成分是存在的。更何况,国内高校的毕业证,为啥不能认证之后再发?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2年一年,全国就有5.6万余人通过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学历认证。对于这笔庞大的收费,相关机构从未公布过明确的资金去向。这难免让公众质疑,所谓学历认证,是否存在无利不起早的成分?
教育部早已建立了自1991年至今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在“学信网”上,花2元钱就能查到相关的学历认证信息。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让学历证持有人花钱去办一次认证?
不难看出,学历认证乱象难脱权力寻租的干系。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公众无法窥见的利益链条。也许正因如此,有媒体要求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开每年的收支账单时,其以内部“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摊在阳光下。
笔者以为,学历认证不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对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中能查询到的学历证书,不必另作认证,而对数据库中未收入的信息,才有必要进行认证。如果国内正式高校颁发的毕业证,都不足以相信,那么,一纸“学历认证报告”又由谁来认证呢?
从国外来看,学历认证机构都是非营利的。构建学历认证体系应确保非营利的公益属性,可由财政出资建立维护基本的学历数据库,在对学历认证时只收取工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