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男子返乡沿途获助 19年后逐一答谢寻恩人

发布时间:2015-05-30      来源: 腾讯    点击:

相关阅读:

男子返乡沿途获助 19年后逐一答谢寻恩人

 

19年来,杨宏高通过不断努力,从一名落魄矿工变成经常助人的法官。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摄

只有初中文化的杨宏高自学法律,通过司法考试,还免费打了上百场官司,最终考入法院。

19年前,矿工杨宏高带着妻儿,从河南返回重庆奉节老家,身无分文,状况不断,一路上很多陌生人施以援手。19年后,他千里迢迢,逐个寻到当年这一路上的恩人,登门致谢,并数倍偿还欠款。

知恩图报的杨宏高,得到一片点赞声,成为全国网友关注的对象。昨天,我们与多名熟悉杨宏高经历的人取得联系,为你还原由落魄矿工奋斗为法官的杨宏高。大伙说,19年前的这段受恩经历,激励并改写了他的一生。

改变

从河南返乡后,他连种地都要带着书

41岁的李建华是杨宏高的侄子,两人年龄只相差两岁。最近,因为舅舅千里报恩的事被媒体报道而引发关注。他说,19年前,发生在返乡途中的事,这些年,成了家人教育子女的范本,对舅舅杨宏高的影响非常大。

杨宏高的老家在奉节县最偏远的新民村。1988年,是家中顶梁柱的哥哥去世,这一变故,让当年正在读初中的杨宏高被迫辍学。1992年,他开始参加法律专科自考。1993年,杨宏高结婚。“那个时候很穷,我舅舅除了考试,还要挣钱养家。”李建华说,在离开老家前,没有稳定工作的杨宏高曾从事过理发、照相、开饭馆、摆地摊等营生,但一年下来,入不敷出。

1996年春节,杨宏高安顿好父亲后,去了山西晋城的煤矿。当矿工,本是为了给家人谋一份更好的生活,结果,照顾父亲的人突然离开,20多天后,村里人看到,杨宏高又带着妻儿由山西回来了。

这些年,除了杨家人,很少有外人知道,这段返乡的路,杨宏高带着妻儿走得有多艰难,又有多温暖。大伙只是觉得,回乡后的杨宏高更能吃苦了,种地都要带本书,抽空就复习。

杨宏高说,在出门当矿工前,他原本打算放弃自学考试,一是自己初中毕业,底子太差,学起来非常艰难,第二则是因为繁重的经济压力,他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挣钱和照顾残疾的父亲。

“但回来后,我的想法变了,我重新把书翻了出来,因为只有考试,我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离开河南时,杨宏高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回来报恩,他觉得,只有努力改变现状,将来才有能力去报答这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回馈

穷得叮当响,还经常帮人免费打官司

1999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杨宏高,顺利通过法律专科自学考试,这个文凭,他考了7年,当年一起报名的20多人,只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那一年,他带着残疾的父亲,举家搬迁离开了村里,前往奉节县新民区的新民法律事务所,当起了法律工作者。

“基层法律工作者接触的,都是有困难的老百姓,他们的苦和困境,我感同身受。”杨宏高说,搬到场镇居住后,他接的第一个法援案件,是主动找过去的,当时,村里一个中年哑巴挨了打,不仅没人管,还反被对方控告伤人,要求索赔3000多元,“哑巴有苦说不出,跟我当年在返乡途中一样,内心几乎是绝望的。”

杨宏高揽下了这事,自己掏钱走访、取证,一家一家地敲门,说服证人出来作证,并从卷宗中发现漏洞,最终帮哑巴打赢了官司,翻了案。

“他那个时候,自己穷得叮当响,还到处帮人打免费官司,有时看人可怜,30、50的给,有时候就只剩饭钱了。”律师冉春颜曾是杨宏高的同事,他说,当年,杨宏高也是事务所里接法律援助案件最多的律师,两年要接100多件。

一边工作,一边劳动,还要照顾父亲的杨宏高,在2006年通过了全国司法资格考试,获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

因为处事公正,爱帮人,杨宏高成了新民场的名人,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大伙就爱找他来评理。杨宏高离开新民,前往县城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时,很多新民人出来送行。

2009年1月,杨宏高考入四川省叙永县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如今担任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副庭长。

他说,这19年,他在尽力帮助身边每一个他力所能及能帮助的人,“这也算是我把当年恩人们待我的善良留了下来,传给了更多跟我一样身处逆境的人。”

助人者说>

“过了19年,没想到他会回来”

千里报恩,也让在19年前默默向杨宏高伸出援手的这些普通的驾驶员、理发师、旅馆老板和村民,成为被网友们点赞的对象。昨日,重庆晨报记者逐一联系上他们,如果不是这场备受关注的千里报恩,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已经忘了当年做过的好事。

客车售票员李庆华:

“当年我误会了他,没想到19年后他回来补票了”

1996年,身无分文的杨宏高一家硬着头皮登上了由河南栾川县开往南召县的客车,到站后,他没敢下车,后来被扣在了车上。李庆华是当年这趟客车上的售票员。

5月25日,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杨宏高终于联系上了当年的售票员李庆华和司机丁建国。“说实话,再见到他,我挺不好意思的。”

“昨天,李庆华在电话中表示,当年,由于常遇到逃票的情况,一看又是外地人,于是扣下了杨宏高一家,还很不客气,直到后来,听完了杨宏高的解释,心一下就软了,“看着小孩饿得可怜,我哭着追出来给了他们10元钱,但怎么也没想到,这事,他们记了19年。”

李庆华说,再见到杨宏高时,她连连道歉,而杨宏高10倍补交了当年一家3口的车费,给了她300元钱。

理发师许丰玲:

“我要把这事讲给孩子们听”

当年,杨宏高一家在刘国勤家住下,他曾去过附近的理发店,但理完发,理发师却没有收钱,只是说了一句:“知道你困难,这个头,我免费。”如今,当年年轻的理发师许丰玲已是村委委员。“听说当年那个重庆小伙子要回来,我也很感动。”许丰玲说。

“他硬要给200元,数倍还清当年的理发费。”这事,许丰玲说,她打算讲给孩子们听,说清一个道理:施恩不图报,但好人肯定有好报。

好心大姐刘国勤:

“这事我都忘了,没想到他还会回来”

1996年,在杨宏高的返乡旅途中,刘国勤将落魄的一家三口接回家中住下,并凑了200多元路费,让他们回家。

48岁的刘国勤心直口快,一直爱帮人。“今年5月老支书来找我,说起这事,我想了老半天,后来才想起来。”刘国勤说,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帮过的人,会在时隔19年后寻到她,并登门致谢。和杨宏高相见时,她哭了,更多的是出于感动。她说,自己最欣慰的是知道了杨宏高在这些年将善良传递了下去。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