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大学改革,不应止于去行政级别

发布时间:2015-05-28      来源: 共识网(微信igongshi)    点击:

大学改革,不应止于去行政级别

 

前段时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其中多次提到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克服行政化倾向,并且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众说纷纭的去行政化

《意见》一出来,大家的焦点就落在了“去行政化”及“去行政级别上”。在各类讨论中,有很多是悲观甚至是反对的声音。悲观的声音认为只是去行政级别,而根本问题不改变,大学没有自己独立与自由的环境,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情况会更糟糕;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去行政化后会影响到自己获取的利益,因此竭力反对。当然还有的人认为,大学因为自身的职能性质,是不需要行政的。

在我看来,去行政级别是实现去行政化的第一步,而去行政化则是为了最终实现自主办学。虽然去行政级别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步,离真正的自主办学还非常遥远,但却是非走不可的一步。至于大学是否需要行政,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样的行政不是官僚化、党政结合的行政,而是借鉴现代大学管理经验,让大学行政人员真正为学生与教授服务。

去行政化是因为“官本位”严重

大学要想最终实现自主办学,去行政很重要,而去行政化,说到底是因为大学里到处充斥着“官本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副省级城市15个,但副部级(副省级)的大学却有31所;全国地厅级城市不到300个,但厅级的大学却多达一千多所。因此,大学至少有62位副部长级高级干部,还有4000位厅长级干部。

而“官本位”体现在大学等级、编制、机构设置上,完全按照政府机构设置而推行行政化模式。“不同级别的校长、党委书记配什么轿车、住多少平米的房子、乘飞机坐机等舱、出差住几星级宾馆等等都有差别,”高校内的学院、系、教研室分别享受厅(或处)、处(或科)、科级待遇。高校党政机关,除独有的教务处、学生处等机构外,各色党政机构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官本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官学不分”:一是教授官员化。目前大多数原本是专事教学科研的教授均有级别不一的行政职务,如院长、副院长、书记、副书记、处长、副处长、所长、副所长等等。二是党务、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部门的非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处长以上的干部),大都评上了教授、研究员等学术职称。三是高官挂职高校现象非常严重,如某些高官在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等知名高校兼任院长,在多所高校兼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如此一来,上行下效,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大大小小的官员也纷纷效仿,到名牌大学做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官本位”的问题,按照朱清时教授说的,就是:大学的本质应该是崇尚真理,即“谁有真理谁就有发言权”,但现在一些大学行政化了,即“谁的权力大,谁就有发言权”,甚至是“权力通吃”。“在权力本位的引导下,大学里的人把精力放在追求权力和官位级别上去了,很少有人能长时间静下心来埋头苦干,搞学术研究。这些大学‘崇尚真理’的精神被淡化了。[详细]

外部与内部环境共同改变

一所大学要实现最终的自主办学,需要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共同改变。

外部环境要处理好政府、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放权给学校,而不是处处直接干预,同时学校也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前提是学校的分类足够多元,对于那些非职业类的学校,学校存在的目的时教学与学术,而非就业,那么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学术研究,都不应该与市场亦步亦趋。

当然,无论是外部改变还是内部改变,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家级决策者们对大学本质认识的改变。大学中的行政化现象,不仅与大学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关系,而且也与大学中的党委领导体制有关系,由于大学校长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的,如果不涉及党委领导体制的改革问题,极可能是治标不治本,行政化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大学中党政关系的重新理解,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否则,任何“去行政化”的设想,都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详细]

内部环境的改变则是一个系统性的设置,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去行政级别,除此以外,还包括学校资金来源是否多元化,拥有独立的财权;是否有人事权,比如校长遴选而非政府任命;教授是否治校;是否有独立的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是否拥有非营利注册的由各学校决策代表组成的地方,甚至全国性的机构,这样的机构是学校与政府的中间机构。

只有逐步实现这些,一所大学才称得上真正的自主办学,也才离自由与独立的办学精神更近一步。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要实现起来很难,在这里,不妨看看西南联大是如何做的。

从西南联大吸取经验

这些年,对于西南联大,有时候过分神化了。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北大、清华与南开三所大学为了应对战争环境,临时组建起来的联合型大学。当时的很多尝试可以反映出那时学风的自由与独立,但其独立与自由的背后,很难说是因为教育体制的成熟与完善,而更多是因为战乱,政府忙于战争,对学校的控制减少。哪怕是这样,西南联大依然有很多借鉴意义,其意义就在于,西南联大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践行上,可谓超前,而这些尝试使得中国大学与具备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欧美国家接轨。

既然在战乱时期,西南联大敢于尝试,那么,这些尝试在今天,也就不是不可能的。

从西南联大的组织架构来看,领导层是由三校校长共同组成的学校常委会,为决策机构,由蒋、张、梅三位校长轮流主持工作,称轮职常委会。凡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均由常委会讨论 决定,常委开会时处长和院长列席会议。常委会下设两个会议机构,校务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校务会议由常务委员、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院长及教授、副 教授互选的代表11人组成,每学年一次。教授委员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职责是听取常委会主席报告,讨论学校重大问题,向常委会或校务会提出建议,选举参加校务会的教师代表等。教授会虽然是咨询性质的机构,但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学科发展、学生学习等方面却有相当影响和作用。常委会与校长虽是领导机构, 但做出重大决策要与教授会充分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而非独断专行。

教授委员会在教授治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到教授治校,最初是由蔡元培提出。蔡元培在考察了各地的大学后,认为德国大学不论国立和私立,行政权集中于大学评议会。评议会由校长、各科学长和部分教授构成,成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详细]

西南联合大学办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启示很重要,就是大学独立。大学独立不是一句空话,它主要指的是国家投资办大学,但是对大学的事务不能横加干涉,特别是对大学里的思想活动,对大学里的那些有创新,容易激发创造性的活动不能因为国家对大学有投资,是国家花钱办的大学,然后就对这个学校来进行干涉。[详细]


去行政级别是第一步,而大学的自主化改革不应该止于此。改革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涉及到党委领导体制,否则,去行政化就只能治标不治本,最终沦为空想。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