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储殷: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想当然

发布时间:2015-05-24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近日来,教育部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坦率而言,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早在5年前就已提出,更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改革先锋,但现状却难言乐观。此次旧话重提,彰显了有关部门推进改革的决心,可如果不细究高校行政化的利弊得失以及运行机理,改革恐怕仍要遭遇重重阻力。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去行政化之前,更要关注的是,去了行政化以后会怎么样。如果去行政化之后是要搞自主办学,那么更重要的则是自主办学如何展开。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去行政化的改革是对高校的松绑以及教育部的权力下放,但是,权力下放到高校就是去行政化了吗?高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怎么转型?如何处理?我们必须意识到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教育部的权力下放到高校之后,高校领导会继续沿用行政化的模式来管理高校。在外部行政权力监管力度下降的情况下,这反而会强化高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力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部的某些课题虽然有腐败、有暗箱操作也有泡沫,但是比起地方上、高校自己的项目、课题,还是要好得多。教育部的某些评选不乏水分,但比起许多高校自己搞的评选还是要规范得多。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对教育部与高校关系上的去行政化并不见得会带来自治能力的提升。想想看,自主招生的改革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大家现在反而越来越觉得以前的高考制度好。虽然“大乱才有大治”是改革常常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教育改革也许会涉及几代学生,实在是乱不起。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以后,高校和行政体制的关系怎么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大多数高校是无法靠从社会上募集资源来生存的,如何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搞来资金、政策、土地,往往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行政级别其实提供的是高校与政府对话的渠道与平台。有级别的校长可以直接和省长、市长、局长谈,没级别的校长得到办公大厅挂号排队,看窗口科员的脸色。如果校长没有了级别,甚至教育系统开会,校长坐在哪里都成了问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匹配,就将大学“去行政化”,其实是将大学从目前主要的资源分配体系里“踢出去了”,可是踢出去的后果,真的是改革者与高校能够承担的吗?

   最后,谁来主导高校的去行政化?怎么改、改哪里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一方面,这种自我改革很可能会造成“夹生饭”“半桶水”的改革;另一方面,它还可能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该放权的地方不放、该负责任的地方反而借着改革的名义推卸了出去,结果,改革不仅没有实现目标,反而成了有关部门解套、卸责的工具。

    进入专题: 去行政化   高校改革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8126.html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5年05月20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