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学区房“退烧”还得靠改革

发布时间:2015-05-21      来源: 腾讯    点击:

 最近,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映,学区房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剧中“虎妈”以9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下学区房的桥段,令不少家长难以淡定。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高烧”不退的现象,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学区房并非新话题。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内学区房价格一路走高。就在几个月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购买优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并不意味着能优先入校,因为优质学校不能单校划片,而是和普通学校搭配划片。买了学区房只是具备了优质学校随机派位的资格,能不能进还得看学校的容量和报名的人数等。而且,从去年至今,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为抑制学区房升温出台了政策。即便如此,不少地方学区房价格依然上扬。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其中的症结了。

  有人把学区房畸形现象归因为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但批评者却忽略了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育全过程的公平,而生源公平恰恰是均衡教育资源的第一环。划片就近入学,正是意在净化教育空间,让教育起点的公平建立在地理空间之上,而非权力与财富之上。

  怎么看愈演愈烈的学区房现象?客观说,这是改革过程出现的新烦恼乃至阵痛。平心而论,教育资源均衡化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急不得”;而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上学需求往往又很迫切,“等不得”。由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客观存在,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让制度设计更为科学、配套措施更为完善,让改革步子走得又好又快,是缓解社会焦虑的关键所在。

  事有轻重缓急,在教育资源均衡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下,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抑制学区房的疯狂炒作。尽快推进“多校划片”,就是让学区房降温的重要一招。只有让“购买优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并不意味着能优先入校”的政策设计从理念变为现实,方能改变“拼房子上学”的非理性预期,让“划片就近入学”回归政策初衷。

  改革应蹄疾而步稳。教育公平是改革目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需要加快实际操作步伐。我们看到,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举措。比如,通过纵向的“九年一贯”、将重点高中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横向的“盟、贯、带”,鼓励优质资源校集团办学、设立分校、形成优质资源带等方式,快速让薄弱学校成长强壮。

  正如专家指出的,“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学区房就会有市场”。设想一下,当有更多的薄弱校成长为新的优质校,自然会拉低现在少数优质校周边的“学区房”的价格。当然,“由弱变优”无法一蹴而就,但通过一所薄弱小学与一所优质初中“九年一贯”,或者一所优质小学与一所薄弱初中“九年一贯”等方式,采取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教育督导等手段,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还是大有可为的。

  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在谈到学区房降温问题时,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些地方学区房仍然“高烧”不退,恰恰说明教改新政尚未落实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区房也是折射改革进程的晴雨表。只有让改革政策落地见效,敢于触及并啃下关系教育公平的硬骨头,才能真正让学区房降温,让天下父母舒心。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