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小学生给老师送礼,为何不是腐败

发布时间:2015-05-19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在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对于“什么叫腐败”这个问题,法律规定得一清二楚,一看便知,不会引起歧义。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没有“腐败”两字,只有贪污、受贿、行贿等,这使得人们同是在说“腐败”,可是在实际表述上却千差万别。有人说,现在腐败多严重,小学生给班主任老师送礼。那这是不是我们说的腐败呢?不是。


那么,我们党和政府认定的腐败、腐败分子是什么呢?中央纪委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后来,形成了一个共识,讲腐败和腐败分子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其一,主体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或者是受委托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其二,行使方式的特点是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就是说,动用了公共权力;其三,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达到了严重程度,被移送司法机关,受到法律制裁,要判刑。

 

对此,有人提出歧义,说,前两条还可以,为什么还有第三条规定呢?共产党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权谋私,即便是一分、一块钱,那都不对,为什么等到进了监狱,才叫腐败分子呢?那些以权谋私,没有达到严重程度,不进监狱的,又叫什么呢?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不廉洁行为。就是说,有“腐败”和“不廉洁行为”这样两个概念的区分,而且这个概念的区分意义特别重大,这是由反腐败斗争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因此,对干部不廉洁行为,我们要立足于教育,通过教育、批评、监督,使其改正,不犯新的、更大的错误,这是一个基点。只有对那些触犯刑律的人,我们才将其作为腐败分子,予以打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界限。

 

作者系中央纪委研究室研究员 转自廉政瞭望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